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 > 大荔

大荔背花锣

大荔背花锣
大荔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荔背花锣为大荔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背花锣” ,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呢。相传元代某年百日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时任同州刺史的亚哥为民请命,在九龙村“太皇庙”内设坛祈雨,以女许神。此举后,天降甘霖,其女亚媛气绝身亡,乡民将亚媛安葬在九龙村“太皇庙”附近。感戴亚哥父女泽被四方,遂筑起娘娘庙塑有娘娘像,娘娘庙里同时还敬奉有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村民去耀县药王山背药水,又去娘娘庙内接药水,传说喝过药王爷的药水后能除百病。于是,“背花锣”成为村民在祈雨和接药水中,用舞蹈与神灵沟通的一种形式,伴随九龙村九龙庙的创建与发展变迁,距今已有上千年。

每副背花锣上装饰20多件刺绣,高1.5米、宽1.2米、竹子绑扎成架子,再罩上黄布,嵌上装饰。大荔县官池镇西里村背花锣代表性传承人员贠平选18岁开始从师习艺,他背过的背花约重20斤,每副背花上装饰有精致刺绣作品20多件,连同花苫鼓、差伞装饰的刺绣作品一组共计50多件。

背花分正背两面,正面缀有十带裙、肚兜以及小孩子使用的围涎、裹肚等刺绣。背面多为围涎、肚兜等,围涎中间缀有小铜镜,用于反射光线和避邪,再下面有个小神龛,神龛中多为药王、财神等神像,上面插5面5色小旗。背花上的十带裙是古代妇女的服饰用品,扎在腰间,每条带子上绣有精致的刺绣,是背花上最为艳丽古朴的装饰。这些看似花里胡哨,依附在锣手的脊背上来哄托气氛,增强阵容,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原始图腾文化和对母性的崇拜。

与背花锣相互映衬表演的差伞,是仿照皇伞的形式结构,高1米左右,用筛子或竹箩子制成,每把伞用红绸、绣花裹肚、围围,十带裙和一个棉花姑娘装扮。民俗中将差伞当成神伞,一般由10岁以下的小孩撑搭,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在神伞护照下健康成长,有望子成龙,一生平安之意。

背花锣表演中,锣手背着背花,行进时由三路纵队并列排成,有倒步、转身、闪动背花等动作,与花苫鼓、差伞、大钗等互相配合,背花随舞步闪动,有着原始舞蹈的跳神意味,是不可多得的保留完整的巫舞形式之一,被称为古文化的“活化石”。观后使人仿佛回到古风古韵的远古时代,意蕴悠长。舞蹈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们祈福、驱邪、酬神之意。

如今,“背花锣”的传承遇到了瓶颈。近年来,大荔县文化馆对背花锣进行了调查整理工作,还指导西里村恢复了背花锣活动,西里村村委会为此成立了活动领导机构。2007年举办的一次活动轰动了省市民间艺术爱好者,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计划2016年、2017年完善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将其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欣赏。




下一篇:南留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