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 > 定边县

定边道情皮影戏

定边道情皮影戏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边道情皮影戏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边道情皮影戏是皮影戏、道情曲的总称,主要流传于陕西定边县。定边道情皮影戏的结构分演唱、道白和耍线子。演唱即道情唱腔,有开板随子、观音慢板、观音尖板、伤音慢板、伤音尖板、还阳板、气死板、伤音九莲花、观音九莲花、伤音菩萨记等。每段唱腔尾声为“麻簧”(伴奏乐队用“啊、哎”衬词合唱“麻簧”),一般两句词一个“麻簧”。道白以定边方言为主定边方言。耍线子又称“前台”,即操作皮影(俗称“皮娃娃”)表演。

定边道情皮影戏是集皮影表演(耍线子)与道情演唱为一体的汉族戏曲综合艺术,定边道情皮影戏剧目主要以历史剧为多,传统剧目有《分宫楼》《乾坤镜》《黑刀记》《昭君和番》《绣龙袍》等,表演内容主要描写“0臣害忠良,相公找姑娘”。定边道情皮影戏以其高亢、激昂、婉转、热闹、感染力强,深受群众喜爱,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皮影艺术起源于何时,民间传说不一。定边道情皮影戏供奉的是裸身的“庄王爷”,“庄王爷”何许人也,无法考证。据考证,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成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据艺人相传,皮影戏在隋朝就有了,当时叫做“随军戏”。

定边道情皮影戏大约在清朝末年在定边县白于山区最为流行,其流行的背景一是山深偏僻,距县城遥远,因此皮影道情与山曲小调为伴,是当地农民唯一的文化娱乐形式;二是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农闲时别无其他副业,所以皮影道情曲艺人及皮影社应用而生,成为山区人的一种谋生选择而流传至今;三是由于庙会庆典祭祀、家庭还愿、红白诸事款客的需要,皮影道情曲以其人员精干、箱子便利、请戏经济、道情热闹的特点而深受欢迎;四是皮影、乐器制作取材方便。

定边道情皮影戏从清朝末年流行至20世纪50年代,白于山区有六个皮影社,分散在姬塬、冯地坑、罗庞塬等地,主要活跃在山区和宁夏盐池、内蒙鄂托克前旗一带。1936年定边解放后,党对皮影道情曲很重视,1943年定边文工团曾为皮影道情曲举办了培训班,同时聘请了民间艺人高仲元到文工团刻制现代剧皮影人物,革新道情皮影戏,创作刻制演出过《兄妹开荒》《大家欢喜》《夫妻识字》《三世仇》等剧目。1956年张崾先乡区公所“新华皮影社”经县、地区选拔,赴西安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文艺汇演,深受群众欢迎。道情皮影在文革期间基本停止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定边皮影道情曲班子再度活跃。

定边道情皮影戏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定边道情皮影戏以其便利性、艺术性和区域性,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一、便利性。人手少,4个人就可以表演3到4个小时的大剧;箱子少,两个箱子就是一个剧团;易操作,亮子支好,拉好绳子,挂上皮影、乐器,就可以开演;场地小,窑洞、院落就可以做演出场地;一般家庭遇事款客都请得起。

二、艺术性。制作巧,绘画、刻制、连接的皮影人物不是真人胜似真人,俊俏大方夸张有度,镌刻精细明亮。手艺高,皮影人物在耍线子的手里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一举一动引人入胜。距离近:表演者和观众几乎在一起,思想交流方便,易产生共鸣。有特色,皮影戏中人物、表演艺术性强,有些动作和特殊情景舞台上无法展现。其道情音乐高亢、激昂、婉转、热闹感染力强,特别是麻簧非常特别。

三、区域性。定边道情皮影戏地处边缘地带属边缘文化,特征鲜明;另一方面,定边道情皮影戏土生土长,与这里的群众感情深厚,与这里的文化息息相关,与这里的文化生活盘根错节、密不可分;同时,定边道情皮影戏是这里传统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无可替代。

定边道情皮影戏既包含道情的唱腔,也包含皮影的制作和表演,可以说集众多艺术为一体,因而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下一篇:溆浦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