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和文化瑰宝,自古至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为世人珍视,更是代表着一种中国人文精神,被世界认可,也是继“昆曲”之后第二项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其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最早记载古琴的书籍有《诗经》《尚书》等。《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音色纯净、幽雅,有散音、泛音、走手三种音。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象珍珠一样明亮,古琴拥有91个泛音,最高音在小字三组的海D;它还有四组相同音高的泛音,如此众多的泛音,是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不能相比和不能达到的。至于古琴的走手音,更是古琴艺术之一绝,如人声在低声细语,音韵特别悠长,深厚,感人肺腑。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最初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兴盛于民间。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150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一座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古琴艺术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流布,琴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受地域和师承渊源的影响,呈现出的相同或相近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古琴流派。我国著名的琴派有:古琴主要流派有:南宋末年郭楚望创建的浙派,风格流畅清和,代表曲目有《潇湘水云》《渔歌》《樵歌》等;明末严天池创建的虞山派,风格轻微淡远,代表作品有《秋江夜泊》《良宵引》等;清代徐常遇等人创建的广陵派,风格跌宕,自由悠远,代表作品有《梅花三弄》《平沙落燕》《广陵散》等;清代祝桐君创建的蒲城派,风格潇洒脱俗,疾缓有度,代表作品有《渔樵问答》《阳关三叠》等;清代张孔山创建的川派,风格躁急奔放,气势宏伟,代表作品有《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等;清代杨时百创建的九嶷派,风格苍劲坚定,讲究吟揉节奏,代表作品有《流水》《幽兰》等;清代王溥长等人创建的清城派,风格清和淡远,绮丽缠绵,代表作品有《长门怨》《风雷引》《关山月》等;清代王燕卿创立的梅庵派,风格流畅如歌,绮丽缠绵,代表作品有《平沙落燕》《捣衣》等;清代黄景星创建的岭南派,风格清和淡雅,代表作品有《碧涧流泉》《渔樵问答》等。
古琴居“琴棋书画”之首,在古代备受文人推崇。孔子曾提倡以琴乐修身养性,将操琴通乐作为君子修养的最高境界;同时,还将琴乐作为教化百姓的圣乐。可知,古琴艺术寄寓着中国千年正统文化,积淀着丰厚的人文性,在世界音乐中都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