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贺州 > 八步区

贺州客家歌舞风情

贺州客家歌舞是以客家方言演唱,配上音调和谐、韵律优美的客家山歌调,载歌载舞反映客家人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的一种地方艺术形式。

早在清末,贺州市八步区的公会、沙田、莲塘、黄田、桂岭、贺街等地就盛行客家鸡歌、鲤鱼歌、竹板歌、客家道情等歌唱艺术,每年的浮山歌节或炮期、黄田二月二、大庙山庙期、莲塘六月六立琴庙会,都有民间艺人去演唱,并由一人唱发展到二人、三人、四人直至群体对唱。演唱者为表达歌词内容,淋漓尽致地传达自已的喜、怒、哀、乐之情,于是便“咏歌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贺州客家歌舞的雏形,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民间艺人给歌舞配以二胡、木叶、竹板、锣鼓等乐器伴奏,使客家歌舞的艺术形式走上定型。

然而,真正使客家歌舞登上舞台的“大雅已堂”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当时的贺县首届民间业余文艺会演期间,客家歌谣的优美、动听的曲调、韵律深深打动了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大力倡导、扶植客家歌舞,并和民间艺人一道创编出一批以客家山歌曲调演唱,载歌载舞表演的节目,获得成功和社会认可。如《打猪草》、《送郎参军》等。以后,在当时贺县的历届农民文艺会演及中、小学教师文艺会演中,客家歌舞风行起来,优秀节目不断涌现,如黄田镇的《伞情》、沙田镇压的《计划生育》、县文艺队的《送牛记》等。其中《送牛记》选送到自治区在柳州举行的文艺调演,演出获得好评。

1982年以后,贺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对客家歌舞及客家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进行广泛调查,并对客家歌舞进行挖掘、研究、改革、提高,使客家歌舞艺术更上一层楼。客家歌舞节目,不仅在县内演出,更参加地区、自治区的专业和业余文艺会演。特别是县客家山歌剧团成立后,除演客家戏外,歌舞亦是剧团之重。在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客家歌舞出现了崭新的艺术局面,编创的优秀剧目不断涌现。《闹嫁房》、《初二风情》、《喜迎送嫁妹》、《酿豆腐》、《竹板迎丰年》、《背亲》、《月光光》等独具客家人特色的优秀歌舞剧目达10多个。其中《闹嫁房》获1990年全自治区群艺会演创作、演出一等奖,地区文艺会演特等奖;《初二风情》获1987年自治区专业文艺会演创作、演出三等奖,并获得梧州地区音乐、舞蹈选拨赛创作、演出一等奖;《喜迎送嫁妹》获1986年自治区业余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创作演出三等奖。有的剧目还在广西广东电视台播放。《月光光》还为2001香港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所采用。

贺州客家歌舞随着贺州市客家山歌剧团,走遍了区内,也走往了广东、湖南,1992年专程到广东嘉应和梅州客家人聚居区去检验,获得好评和赞偿。近年又去到台湾演出,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近年,又去到台湾演出,受到台湾同胞的欢迎。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盘瑶妇女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