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歌流传于蚕乡,与田歌、渔歌、采茶歌一样,是人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寻求慰藉、抒发情感的民间歌谣。桐乡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这里的农村差不多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蚕歌表现了桐乡历代蚕农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桐乡蚕歌何时开始流传,目前尚未查到有关的文字记载。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蚕歌代表性传承人褚林凤(1929年出生)回忆,她唱的蚕歌是河山华台庄阿三(1894—1988)所传,庄阿三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此外,当地民间艺人收藏了长篇蚕歌《马鸣王蚕花》(亦称《马鸣王化龙蚕》)手抄本。据查证,该歌本抄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此可见,桐乡蚕歌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桐乡蚕歌积淀了广大蚕农的生产和生活智慧,表现了蚕事民俗,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桐乡蚕歌歌咏的对象与蚕农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桑歌、蚕歌、丝歌三种。蚕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生产和生活、习俗和信仰等方面。有的蚕歌介绍了养蚕的过程以及养蚕时在催青、饲养、防病等方面的一些传统方法;有的蚕歌表现了蚕农婚、丧、食、居等日常生活;有的蚕歌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信仰。桐乡蚕歌的曲调和演唱形式与当地的花鼓戏、皮影戏、三跳等文艺形式融合在一起,活泼通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桐乡市文化馆徐春雷搜集的蚕歌作品有数十首,其中有五首入编《中国歌谣集成》。
桐乡蚕歌作为蚕乡的一种特殊民歌,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相关器具及制品。因其内容与当地蚕农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传承受到区域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民间文学普查时,桐乡全市能唱蚕歌的歌手有二十多人,如今能唱蚕歌的歌手仅剩三五人,且都已七八十岁,蚕歌面临后继乏人的濒危境地,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桐乡蚕歌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文/嘉兴市图书馆 图/张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