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江门 > 新会

新会“蔡李佛”拳术

新会“蔡李佛”拳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会“蔡李佛”拳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蔡李佛拳”,岭南拳术一大流派,为广东新会崖西京梅人陈享于道光十六年(1836)始创。

蔡李佛拳术体系庞大,有拳术39套,对拆类54套,器械类64套(其中棍术1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内功练习套路等合共193套。技击手法有30种,掌法有28种,桥法有29种,槌(拳)法有35种,身法有14种,腿法有16种,步法有18种。以“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式,并有听发声为“益、的、域”三声者则可知其为蔡李佛派之说。

蔡李佛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有“南拳北派化”之称。

“饮水思源乃蔡李佛之本,锲而不舍乃蔡李佛精神”。陈享始创之蔡李佛,不以其姓氏或名字来显耀于世,而以恩师姓氏命名,并以武术动作招式的巧妙编排,纪念恩师。不秘技自珍,打破姓氏门派之限;提倡武风武德,“海汇百川、以武会友”,使蔡李佛“从民间中来,到民间中去”。

蔡李佛拳创立至今逾170年,在国际武术传播上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之说,传人遍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广东武术史上传播最广泛的南拳拳种之一,是为数不多的历经百多年风雨仍根叶丰茂、青春永葆的拳种之一。

蔡李佛拳拳派体系庞大,内容众多。主要套路有拳术39套,对拆类54套,器械类64套(含棍术1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传统南派武术,狮艺和武术不分家),内功练习套路9套,合计193套;各种技法有:手法30种,掌法28种,桥法29种,槌(拳)法35种,身法14种,腿法16种,步法18种。一般以“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式,听发声为“益、的、域”者则可知为蔡李佛派。

蔡李佛拳的重要特点为身型端正,腰活肩松,动作舒展大方,活动幅度大;步法稳健灵活,快速多变,有“定步如坐钟,活步如浮云”之喻;腿法凌厉而速疾,多屈伸性腿法,一发连环,更兼手脚齐发;手法全面,长、中、短桥并用,左右开弓,讲究攻防技法配合,招式势势相连,其中“姜子槌”是该派独特之手型;劲力充沛,刚柔相济,刚而不僵,势雄力猛,柔而不软,手出如轮转,呈圆弧运动,力点准确,用力顺达,多用爆发劲;吸气以蓄劲,呼气以助发力,发声与动作配合,助威助势。蔡李佛拳气势磅礴,别具一格,有“南拳北派化”之称。

创始人陈享不仅为蔡李佛拳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也以所著《蔡李佛拳谱》、《蔡李佛技击学》、《蔡李佛派练拳引功秘要》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倡导“饮水思源乃蔡李佛之本,锲而不舍乃蔡李佛精神”,推行以“先训德,后授艺”为门规,“以武强族”为信念,以“进可御外侮,退则强身健魄”为宗旨,以体传身授为训练体系,继承、发扬并充分体现了中华武术文化的精要和基本价值观。历经170多年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地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万人习练和爱好蔡李佛拳,蔡李佛拳已成为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拳)的主要来源,并享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的赞誉,是岭南极为宝贵的武术文化遗产,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受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蔡李佛拳的生态环境正遭到破坏,精神和文化内涵渐趋淡化,许多传统套路及其技法也面临失传,亟待加以发掘、抢救和保护。




下一篇:鹤山古劳偏身詠春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