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武进

遥观鹞灯

遥观鹞灯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遥观鹞灯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武进遥观镇的鹞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元末明初形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武进阳湖合志·卷四》记载,每年正月初至清明节期间,在遥观周围农村都有放飞鹞子和鹞灯的民间习俗。

据考,鹞灯的始创由元末明初扯天灯杀“鞑子”演化而来,当时,元朝统治者为掌控局势,在江南一带,实行了十户三鞑子的做法。为团结起来反抗元朝的统治,广大百姓以“扯天灯”为信号,统一行动杀鞑子。

那时遥观街上有一座“五都庙”(现为国宁寺),庙门口竖着一根高高的杆。每年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日的遥观大庙会,人们都会扯起十多盏灯笼,以示平安或预示丰收,这即是“天灯”。当时五都庙附近有5座小庙,都在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八日期间扯“天灯”,相互间进行了暗中竞赛,谁的天灯高,灯笼多,谁就显得有能耐,亦预示来年的丰收,所以大家争相把桅杆越竖越高,灯越挂越多。后来五都庙来了一个杭州的和尚,看到这一景况便琢磨起来,最后特制一个大鹞子,放飞到天上再挂灯,这样就解决了挂灯的高度和挂灯的盏数,一时人们都仿效着编扎大鹞子,一到晚上村村争相放飞鹞灯,此习俗从此延传至今。

数百年来,遥观人制作鹞子及灯笼形成了特定的传统工艺及绘画艺术。在扎制鹞子的形制大小方面都有严格的尺寸比例,而各户在制作鹞灯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每次到晚上放鹞灯时,村里都会推举一位有声望的长者主持祭祀仪式。这位长者应先梳洗沐浴,换上新装。而后,差人抬着鹞灯到田野去,摆上香案花红,三跪九叩拜天地,祭鹞祭灯,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仪式后,放飞鹞子,由主事人亲手点第一盏灯,并挂在绳子上,依次把几十盏灯挂完为止,一盏接一盏随风筝升向天空,形成一串串灯光带,鹞灯也越来越亮,形态各异的鹞灯犹如天空仙女散花,璀璨耀眼,煞是好看,场面颇为壮观。

鹞灯放飞一般以自然村为主,遇到丰年或重大事情,大家都会多放一些,并在鹞子上贴上字或画上图,如“百业兴旺”、“五谷丰登”,以示庆贺,以求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万民安康

信息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下一篇:潞城猴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