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东营 > 广饶县

乐安苇编技艺

乐安苇编技艺
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安苇编技艺为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营市的乐安苇编历史悠久,是山东苇编手工艺品的重要产地,它充分展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一代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用熟练的技巧对芦苇和编织工具的掌握和利用,是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表现方式。体现了东营人民淳朴、淳厚、真诚、勤劳、好学的品性。

资料显示,位于渤海之滨的东营拥有天然芦苇草场50万亩,年产优质芦苇亿万公斤以上。由于芦苇具有的韧性、柔轻、防潮的自然特性。苇编制品天然环保、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李文化时期,东营南部广饶地区就有先民们在这里开疆立国,繁衍生息。《尔雅》中记载:以木曰扉。以苇曰扇。和周礼记载的;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说明。具今3000多年前,代表权利的地位的仪仗扇是用芦苇编织而成。一直到80年代前,人们用芦苇编织的生产生活用具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遮雨的苇笠、铺炕的炕席。针线箔箩子、放洗漱用品的梳架。盛放杂物的筐。挂墙上的粉筐子。放盐的盐筐子、筷笼子。元宝筐、篮。鱼篓、螃蟹笼、捕鱼的筌、过节时的苇扎灯笼。苇编是东营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3000多年的口传身授,薪火相传,它逐渐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在当地苇子会被分为两种,不能用于编织的俗称野苫;打成箔盖房子。一种叫做家苇,是可以用于苇编的。加工苇子也根据需要编织的制品不同分为生苇和熟苇。用穿子加工好的苇蘼子,可以直接编织筌、元宝筐、灯笼等称为生苇。浸泡后用碾子碾压后的苇蘼子称为熟苇,用于编织苇席等。在东营地区,一般女性从事熟苇的编织,男性从事生苇的编织。

据淄河店村徐氏家谱记载和老辈人讲述,十六世徐夏辉娶三水村刘氏为妻,刘氏是乐安苇编的佼佼者,那时苇编制品以自己家庭使用为主,为了让苇编制品更加耐用和卫生,刘氏发明了采用盐水蒸煮的方式处理蘼子然后编织。从此,历经了第一代徐夏辉、第二代徐长庆张氏、第三代徐阑芳郑氏、-徐华仁高氏、第五代徐炳南孙氏,

乐安苇编技艺在徐家代代相传。到了20世第六代传承人徐舜臣(1908—1994),15岁就凭着苇编手艺闯关东,并在东北娶妻韩氏,后因日本的侵略回到老家,日本入侵广饶后,为了躲避日本抓捕手工艺人,徐舜臣不在对外编织,只将手艺传给了嫁到稻庄镇皂李村的女儿徐俊凤(1937—2005),徐俊凤白天生产队干农活,晚上编织苇草编制品贴补家用。80年代之前,苇编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苇编制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第八代传承人李光祥从小就跟随母亲徐俊凤学习苇编,18岁时,到东营的酒店打工,酒店精致的盘饰,食雕,面塑。让李光祥认识到了手工艺的重要性。去河北学习了芦苇画的制作,2012年开始,为了传承保护乐安苇编技艺,李光祥成立了公司,专门从事乐安苇编的传承保护工作。

现今的乐安苇编技艺以熟练的、专门化的技巧,对芦苇原材料和编织工具的掌握和运用,完整传习了先人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表现方式,折射出劳动人民的淳朴、真诚、勤劳、好学的品质。因其与先民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对存留乡村记忆及传统生产生活模式有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具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与一般的传统技艺相比,苇编的造型主观性更加突出,是民间实用技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实用性和审美的有机结合。苇编所表现出得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及理解能、造型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苇席与土炕结合对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作用,对芦苇的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项目于2015年入选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湿地芦花飞雪,自然资源与人类智慧的碰撞——乐安苇编,在东营区这片土地上,依然保留传统器具的生产工艺,为东营区人民存留美好的乡村记忆。同时,逐渐转型为工艺美术创作型的生产,使用传统工艺创新苇编、苇画题材,让现今的东营区人民从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


下一篇:曹文忠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