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东营 > 广饶县

广饶吕剧

广饶吕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饶吕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齐鲁大地上的地方戏历史传统悠久,品种繁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大约有30种之多,占全国戏曲.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地方戏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民间演唱和花鼓秧歌艺术形式演变而来的剧种,如吕剧、两夹弦、五音戏、茂腔、柳腔、柳琴戏等,另一类则是属于梆子系统-索系统的剧种,如山东梆子、莱芜柳子、枣梆、柳子戏、大弦于戏、罗子戏等。

吕剧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迄今仅有8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黄河下游地区广饶、博兴一带,原称“化装扬琴”或“琴戏”,滨州地区称“迷戏”,也叫“捋戏”,因伴奏主乐是坠琴,拉时不断地上下捋弦,胶东半岛称作“蹦蹦戏”。1900年前后,广饶县著名艺人时殿元(1863—1948)等,第一次把山东琴书改作化装演出,他们用竹、纸、布作材料,巧手扎成一驴子,并加以彩绘。由崔乐兴扮二姑娘,把“驴子”分两截用带子系在腰间,做骑驴趱跨状;时殿元头戴破毡帽,腰扎白围裙,鼻眼之间用白灰抹成小三花脸,扮作挥鞭赶驴的王小。在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乐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泼生动,使多年坐唱的琴书顿时活了起来。“听见旺相(艺人薛金田的绰号)唱,饼子贴在门框上”,足见当地群众痴迷到何种程度。此后,琴书艺人争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扩大到惠民、潍坊烟台地区的30多个县份。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速遍及全省,影响所及北至龙江,南至江苏,西至新疆,均建有吕剧艺术表演团体,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

吕剧的渊源是山东琴书,不论是音乐唱腔,还是演出剧目,都与琴书有极为密切的血缘关系。它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间或插用一些曲牌,基本唱腔主要是[四平]和[二板]。[四平腔]由“凤阳歌”衍生而来,节奏为一板三眼(4/4),速度变化幅度较大,快唱叫[快四平](一板一眼),慢唱叫[慢四平](一板三眼),既可叙事亦可抒情,能够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内容。[二板]则由“垛子板”衍化而来,节奏为一板一眼(2/4),快唱则有板无眼(1/4),称为“流水”。在基本腔的基础上,又吸收梆子、茂腔、京剧的唱腔音乐,创造了[反四平]、[反二板]、[二六板]、[摇板]、[散板]等。所以,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吕剧传统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体,计有80余出,均形成于化装扬琴时期。它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了下层人民普遍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三小戏”占有很大比重。如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王小赶脚》、《三打四劝》、《小姑贤》、《爱女嫌媳》、《双0》、《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兰桥会》、《空槽记》、《打蛮船》、《站花墙》、《双生赶船》、《小秃闹房》、《拿懒汉》、《王天保下苏州》等。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西垅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海内外。吕剧被国家列为保留剧种,山东省吕剧团也是国家的优秀地方剧团之一。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




下一篇:海南斋醮科仪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