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朝阳区

北京补绣

北京补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补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补绣,俗称丝绫补绣,是历史上为宫廷需求而产生的,它是世代传承并存续至今的传统手工技艺。北京补绣工艺主要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

补绣工艺源于辽金,奠基于元,盛于明清,是我国古老的刺绣技艺与唐代“堆绫”“贴绢”技艺的结合与发展,它是用天然的植物纤维(棉、麻、丝)为材料,用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多种技艺结合的装饰艺术。

北京补绣工艺,从辽金以后,逐步由民间走向宫廷。从历史上看,历代都由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组织绣品生产。如辽时皇宫和官方设有“燕京院使”,金时设有“文绣署”,元代设有“纹绣总院”和“绣局”,明代设有“御用监”。

清代在内务府设的染织局中设有染作、衣作。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还设置了京师工商部女子绣工科,以推广补绣技艺。清宫里的宫妃们也流行补绣,还经太监手往宫外出售。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是北京补绣最繁荣的时期,无论官闱民间,衣着服用皆喜补绣,每年所需绣品用量很大。在前门外草市一带,有专供皇室王府、贵爵服务的官办绣花作坊。

北京补绣工艺的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补绣分平剪补绣和立体补绣两种。补绣工艺的最终形成,最主要得力于织绣技法的丰富。在织物的基础上,补绣工艺借鉴与采用了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多种工艺。

历经百年发展至今,其技艺已经打破了传统堆绫、贴补的规范与局限,创造出绘画等多种新技法。




下一篇:汕头抽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