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榕江县

都柳江苗族鼓藏节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柳江苗族鼓藏节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柳江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以“鼓社”为单位,一个地支周期12年举行一次的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大典。世居在都柳江两岸、月亮山区的绝大部分苗族村寨都有过鼓藏节的习俗,根据其称谓不同,主要分别分布于榕江县的计划乡加化、乌虐、加宜村、加退村、摆底、加两、加去、摆拉,兴华乡的摆贝、高排,古州镇高文高武及八开高同、高随,八开乡格拢、长寨等。榕江县位于黔东南州东南部,珠江水系都柳江中上游,总人口33万,以侗、苗、水、瑶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4.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中低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有大小河流60多条及大片原始森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8.2%,

有关苗族“鼓藏节”的文字记载,乾隆年间任贵州巡抚的爱必达在其《黔南议略》一书中记载:“黑苗蓄发者居多,衣尚黑,短不及膝,十年蓄牯牛祭天地祖先,谓之吃牯藏”。乾隆时的《贵州通志》记载:“黑苗在都江匀、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每十三年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脏。”关于“吃鼓藏”的来源,还有其它的说法。一种是相传三国时候,诸葛亮征“南蛮”,为了“削弱和磨灭苗族人民的造反精神”,便教会他们吹芦笙、“吃鼓藏”这样的“群众娱乐活动”。一种是说“吃鼓藏”原来是闹着好玩的。由于参加“吃鼓藏”的老人们死了以后,他们的灵魂仍然惦记着“吃鼓藏”的欢乐情景,如果不“吃鼓藏”来祭祀他们,那么人们就会遭受灾难,不得安宁。因此规定每间隔十二年吃一次鼓藏来祭祀去世的老人们。

“吃鼓藏”叫法很多,也有叫吃鼓、祭鼓,就是因为它同苗族的鼓、鼓社密切相关。鼓包括木鼓和铜鼓,木鼓更为古老,木鼓都用枫树的树干作成,有一种说法相信苗族祖先来自枫树,死后灵魂也要返回树中,用枫木制成的木鼓便是完成这种两界沟通必不可少的一种媒介。同时,枫树也成了苗族生活中一种神圣的象征。所以,现统称为“鼓藏节”或“吃鼓藏”。苗族“鼓藏节”场面很大,仪式、过程极为复杂,但都能安排得有头有序,大事小事,操持得井井有条,这主要靠“鼓藏头”和“吃鼓藏”祭祖活动管理组织。其成员是由血缘关系的家族推选有威信的人为代表参与组成,“鼓藏头”是吃鼓藏中沟通神鬼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关键人物,苗语称为“阶纽”。都柳江流域和月亮山区对“鼓藏头”的选举,一般是以首先在此地开彊拓土的家族担任。经过寨老和群众酝酿,从“鼓藏头”世家族人中推选家庭人丁兴旺,家境殷实富有,儿女双全,父母健在,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青壮年男子,然后经过蛋卜、草卜等,由“神判”选定。

同时还有鼓藏祭师若干人,他们的突出标志是每人头上都着两件祭物象征——麻丝和干鱼,腰挂 。有的鼓藏师用岩鹰的白绒毛裱扎数株竹桠(苗称“江吉”)和制作一顶花边斗笠,笠顶捆着一支干白野鸡,苗语叫“豆耨”,象征苗家幸福、自由、美好。“豆耨”的出现,给参加“吃鼓藏”的每个人带来希望和得到满足。

“吃鼓藏”活动开始的第一天起,对“鼓藏头”实行“监管”七天,限制“鼓藏头”的行动,在这七天中,不能睡觉,话不高声,言必吉祥。因为“吃鼓藏”活动期间,“鼓藏头”成了村落民众心目中的代表人物,在代表人物的身上发生不幸的问题,即成了将来人们代表性的灾难,对“鼓藏头”的“监管”,到了杀牛之后自行解除。苗族吃一次“鼓藏”,最少也要七天时间,才能完成“鼓藏”中那些古理古规的程序。正常情况下,间隔十二年举行一次,时间安排在冬腊月,即农历的十月或十一月。苗族自古习惯用十二属象来选择吉年、吉月、吉日,鼓藏节一般为七天,各地择日有所不同,如榕江高排寨吃鼓藏选择鸡、狗、猪、鼠、牛、虎、兔日,摆底寨吃鼓藏选择羊、猴、鸡、狗、猪、鼠、牛日,而加两寨吃鼓藏的时间从鸡日开始,前后共计是13天。古时在即将“吃鼓藏”的前三年,由“鼓藏头”召集寨内各家族头人,商议买牛“吃鼓藏”事项。数月(约6—7个月)后,“鼓藏头”号召群众修整“牛堂”;约过半年的时间,“鼓藏头”又召集各家族的头人会议,商讨购买芦笙、芒筒事宜。到“吃鼓藏”那年的“吃新节”,“鼓藏头”再次召集各家族头人会议,主要是检查各家“吃鼓藏”所作的准备。第一天:接客:这天迎客进寨门。亲朋好友带着礼物来到“吃鼓藏”的村寨,宾主双方都放鞭炮祝贺。礼物主要有三种:粮食、猪肉和钱。粮食是没有打过的谷禾(以糯谷为主),割成二尺长左右一节,用稻草扎好,二十、三十或五十、一捆不等。忌菜:鼓藏节开始的第一天必须忌菜,苗语叫“吉窝”,从这天起,全寨男女老少整个节日期间,不食蔬菜。理由是,平时很辛苦,吃粗吃素,好不容易请自己的祖辈亲人来过“鼓藏节”,不能再拿菜招待他们,那样就太对不起人了!第二天“吃鼓藏”的第一个仪式是“起鼓,招请祖宗”。寨子里“吃鼓藏”的人家门口放着一对牛角,火塘边放一个簸箕、一只篮子和一把带鞘的 ,作为祭祖的贡品。簸箕内放着牛角一对,盛满酒的土碗五个,10斤糯米饭,五条干鱼,五斤熟猪肉;篮子里放着衣物若干件,花带两条,干鱼三条, 刀柄上用麻线捆着两条干鱼,刀鞘上挷着一条花带。请“鼓藏祭师”念词,把“鼓藏节”期间要祭的祖先请到家来。当天深夜,“鼓藏头”身边的主“鼓藏祭师”念请祖词,接着鼓手们敲响了放在火塘边上的木鼓、铜鼓,芦笙手吹响了芦笙,整座村寨登时喧腾起来。起鼓仪式由“鼓藏头”家开始,待“鼓藏头”家的仪式结束后,寨上其他人家才能举行。这种先后次序贯穿整个“吃鼓藏”过程。这天各班芦笙开始分别活动,苗语叫“纽丫养”。在晒坝举行“绕寨”仪式,即由芦笙队和“鼓藏祭师”为各家各户吹笙念词“唤醒祖先”。第三天:牛旋塘,苗语叫“引拟”,实为举行“鼓藏节”仪式。全寨凡向祖先许愿要宰杀的所有“鼓藏牛”,都要带进“鼓藏”场,按房族排序,先后进场,绕场旋转一圈,举行声势浩大的“吃鼓藏”仪式活动。这天是鼓藏节的高潮,气氛转入深沉、肃穆、悲壮,人们把这天视为祖难日。牵牛转塘也“踩牛塘”,目的是向天地祖先宣告杀牛祭祖的仪式正式开始,同时展示所要祭献的种种物品。祭祀仪式的队列以家族为单位,由若干个“鼓藏牛”、祭祀展品、内亲内戚方阵组成。队伍在芦笙曲的节奏下,缓缓起舞,边舞边行,从寨门一直行进到牛塘之中。朝逆时针的方向转塘,每支芦笙曲奏完后就鸣炮三响。牛在人们的簇拥下进场旋转一圈之后,“鼓藏祭师”就用一把稀泥抹在牛背上,然后再往上面撒上一层米,表示牛把财米驼回家中,从此家庭兴旺发达。其他人则同时将花头巾、银项圈和手镯系在牛角上,表示给祖先送去。然后牵牛从原路返回各自的牛圈,紧接第二户、第三户递次进场,直到全部旋场完毕,仪式才告结束。第四天:做屠牛工具、超度鼓藏牛。

杀牛的苗族“鼓藏节”的村寨,在自家门前或房屋前后制作一种苗语叫做“抵”的屠具,这种屠具规定由舅舅制作(母舅或郞舅均可)。主人带着舅舅,同到山上寻找三株以上丛生的枫树。找到理想的树丛后,就在树脚摆三个干鱼、一团糯米饭、一碗米酒,敬供树神。敬罢,择其较直的一根砍倒(树子倒的方向必须向着东方),截成三节,抬回家中。在自家附近掘两个洞,把两节枫树交叉栽入洞内,呈剪刀状,上面再接上一根四五公尺长的树杆——那是用来压鼓藏牛的牛头用的。“抵”做成后,鼓藏祭师再次念词,先在门前念《出门经》,接着走到牛圈门口念《牛圈经》,最后再走出屋来念《牛椿经》。念完辞后,由一位鼓藏师的助手杀一只鸡“撵鬼”,把各处的厉鬼邪气统统都赶走了,一切将会平安大吉。第五天:凌晨四点,杀牛祭祖正式开始了。先由“鼓藏头”家杀牛开头。杀牛者是主人家的舅爷,“鼓藏祭师”依然再度念词,这回的作用是让牛别叫。他一边念,帮忙的人从牛圈把牛牵出来,将牛的颈子放在“抵”的上叉口,数人手握捆在上叉口的一节枫树往下压,死死卡住牛的颈部,杀牛者对准牛的脑后(两耳之间)猛砍三到四斧,将牛劈死(一斧把牛劈死,即视为不吉)。牛被杀死之后,执戈人立即用刀将牛的舌头穿通,插上篾条。主人拿来一条红色被面给它盖上。接着铁炮三声,鞭炮齐鸣,以示杀牛的信号。这一信号的发出,全寨各处“吃鼓藏”户的铁炮声、鞭炮声此起彼落,不到半个时辰,即把全寨所有的“鼓藏牛”杀完。第六天:根据礼尚往来关系,将牛肉分一份送给亲友。“鼓藏牛”的不同部位要按一定的规矩分给不同的人;牛角由主人家自己留下,作为吃过鼓藏的标记一直存放到下次吃鼓藏;颈子肉和牛舌头归主人;牛头拿给寨上未杀牛的人家均分,其余部位分割成若干份,用篾片穿成串串肉,送给来“吃鼓藏”的亲戚朋友,但其中牛腿必须分给舅家和姑妈家。第七天:停鼓封寨第七天始,各方客人全部走完,木鼓停止敲响,封闭寨上的所有通道,无论何人,准出不准进。封闭寨上水井、扫寨、赶鬼。寨上未婚男女青年到邻近的村寨和牛棚去辟邪,直到寨子开封时才能回来。第十三天后,“吃鼓藏”结束,一切恢复正常。

苗族“吃鼓藏”的传承人主要是指“鼓藏头”,即组织鼓藏节活动的关键人物,再就是实施“鼓藏节”程序的祭师们。都柳江流域和月亮山区苗寨对“鼓藏头”的选举,一般是以首先在此地开彊拓土的家族担任。经过寨老和群众酝酿,从“鼓藏头”世家族人中推选家庭人丁兴旺,家境殷实富有,儿女双全,父母健在,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青壮年男子,然后经过蛋卜、草卜等,由“神判”选定。挑选鼓藏头以既定条件为标准,可以根据情况变化来更换鼓藏头。如:到摆贝苗寨最早的刘、杨、姜、五家都可以当鼓藏头,那家符合条件就由那家当。据说以前是刘姓当鼓藏头,后由于困难,让给杨姓。杨姓家族传到杨固行当鼓藏头那年,因他的鼓藏牛打架时被打瞎眼睛,认为不吉利,自愿将鼓藏头让给姜姓。摆贝传承谱系为:刘姓;刘固恩;杨姓:固斗→固引、固老、固乃;姜姓:固否、兑溜;加化村的鼓藏头是世袭:王老纽→王老芒。而加两村的王老金却是由岳父潘老傍传给他的。祭师的挑选首先要看候选人的家庭状况。家中如有聋哑,或是罪犯,或是早死的都不能入选。第二,候选人必须是祖上有人当过祭师的。第三,要求候选人必须熟悉鼓藏节祭祖活动的全过程和会念鼓藏咒语;第四,祭师候选人必须要通过草卜或蛋卜。加两村的祭师传承顺序为:潘固朵(太公)→潘固傍(公)→潘固金(父亲)→潘老汪都柳江流域系黔东南苗族的大本营,保持着更传统,更古老的原生态文化,形成与清水江流域苗族既有同宗同源的共性,又有都柳江流域特定环境个性的苗族文化鼓藏节之所以也叫吃鼓、祭鼓或吃鼓藏,就是因为它同苗族的鼓、鼓社密切相关,祭鼓就是祭祖,12年轮回一次。而都柳江苗族鼓藏节,主要祭品是大牯子牛,每家每户都必须用,具有祭祀规模宏大,屠宰“鼓藏牛”数量多,场面十分悲壮。

从20世纪50~70年代末,苗族“鼓藏节”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苗族祭祀祖宗的盛典“鼓藏节”得到了重视和展现。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在有的地方过“鼓藏节”只是流于表面热闹的形式,把程序简单化,特别是祭祀过程中历史传承的内容只有及个别祭师知道,鼓藏节”已处于面临消失的危险。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雷山苗族吃新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