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吹打乐是主要流传于风冈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吹打乐的总称,是集吹奏乐、乐、说唱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凤冈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遵义市,与湄潭、余庆、务川、思南、德江、正安、石阡7县接壤,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仡佬族、汉族等28个民族。凤冈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与外界交流较少,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一条32公里国道贯穿全境,如是便造就了民俗民间文化(尤其是唢呐)繁荣的特殊环境。
凤冈吹打乐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同当地人的迁入历史同步,据周氏族谱记载,凤冈吹打乐至今已传承了16代,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初期,由原籍江西临江普大桥高街沿的周笑老先生传入。周笑老人在宋仁宗时期考上武举,“聖主仁皇帝,垂训军民敦孝”。指派周笑八兄弟自江西入黔北流水口(现在的平头溪),周笑技艺超群,尤其以吹奏技艺出众,并掌握了各种乐器制作技术。父传子,子传孙……传至第13代周海堂。周海堂15岁时,对所学技艺样样精通,并融合当地各种民间音乐,使“天生桥”吹打乐独具特色,响誉四方,广为流传。
凤冈吹打乐主要以唢呐长号为吹奏乐器,以鼓(盆鼓)锣(大锣)、钹(铙钹)、镂子(马锣)四大件为打击乐器,以二胡、三弦为拉弹乐器,曲目丰富,类别繁多,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吹奏、打击、吹打合奏、说唱打击四种表现形式;从适用范围可分为:婚庆类、丧葬类、庆典类、公共类和其他类。吹打乐曲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采用拟人、状形、述事、传情等手法,而构成相应的乐曲,幽默风趣,惟妙惟肖地把生活中的闲情趣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摹拟性特征。调式简约、质朴、旋律优美,打击乐搭配和谐,相得益彰,
由于贵州黔北少数民族杂居、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凤冈吹打乐在长时期的流传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吹打乐器和乐种、不同的曲目,从而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格。因长期参与民间习俗中的各种仪式活动,逐渐形成了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在长期参与婚丧嫁娶等各种礼俗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根据仪式活动和活动的不同阶段的情节变化而演奏相对固定的成套乐曲的程序。
凤冈吹打乐它包含、融合了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许多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活动等生活内容,从许多民歌、时令小调中吸收大量的音乐元素而形成的近千首吹打曲目,是一个丰富的音乐文化宝库。对丰富和完善贵州音乐史乃至中国音乐史,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一些传统民俗活动淡化,如殡葬制度的改革、丧事从简、婚娶新办,传统节日逐步被现代节日替代。传统活动方式逐步被现代活动方式替代,因而吹打乐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同时,吹打乐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资料和音乐资料,全靠口传心授。一些技艺高超的吹打乐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吹打群体,一些高超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年轻一代虽然对凤冈吹打活动较为喜爱,但因外出务工,生活压力,难以组织,老、中、青传帮带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加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观念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多样化也发生了变化,凤冈吹打也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和影响,同样面临着传承危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