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 > 临潼

关中道情皮影戏

关中道情皮影戏是关中道情演唱形式之一,与普通的皮影戏不同,在陕西只有一家,独具风格。它是以皮影为形式,以伴奏唱为主的演出剧组。临潼关中道情皮影戏历史悠久,2007年5月,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选定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中道情以皮影戏的演唱形式出现,大约在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期间,西安与关中其他地区出现了专演道情戏的班社,并能够演出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大型剧目,像《五果争仙》、《石佛衣》等。关中道情在围桌坐唱和广场踏席阶段没有打击乐器,只用渔鼓、简板和三才板击节,艺人们有“顶天立地的渔鼓,降龙伏虎的简板”的美称。进入皮影戏演出之后,增加了打击乐,所用打击乐器与秦腔等剧种略同,有板鼓、皮梆子、大锣、铙钹、云锣等。文场所用乐器,原以皮弦胡琴为主,配以笛子。后又增加了板胡、二胡、三弦、管予、唢呐、碰铃、扬琴、大提琴等,使道情戏的唱腔音乐既优雅动听又浑厚感人,极富于表现力。

清末,临潼一带先后出现一批专门从事关中道情皮影戏演唱的班社。1862~1982年,由行者乡海家庄李世忠创建“商洛道情皮影班”。李世忠祖籍商县,其父于清同治初年(约1862年)迁至本县,带来祖传商洛花鼓道情皮影戏,三代人中,都能包唱四、五十本戏。1958年“大跃进”中,收编为“华清剧团皮影队”,以后单独活动。在业务上受县文化馆指导,曾两次参加全省剧种、剧目汇报演出《东郭先生救狼》等剧目,获演出奖。1982年停演。新市乡新市村的鬲景寿于清同治年间成立了皮影社,后期和渭南县的夏娃等人联合演出。鬲于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去世,戏遂停演。纸李乡庞岩村的李孟源班,清朝末年自领戏班演唱皮影戏,始唱眉户,后添木偶,年老后由其子金娃子主持,直到解放后。新市乡李家村李庆积,20多岁曾加入自乐班,学弹三弦,拉板胡。民国初年,接受富平某人皮影戏箱后,遂自行领班在外地演出。零口乡孙家村的孙老五班,华县人,清末招赘于零口西原。1909年即领唱(碗碗腔)皮影戏,年老后由其子孙发宏继续演唱。1981年收编为“零口文化站皮影团”演出于关中各地。油槐乡杜家村的杜树仁班,年轻时曾当鞋匠至30多岁才加入皮影戏班社,因唱腔独特,一时名闻乡里,被称为“鞋匠红”,于1921年前后,自领戏班在各地演出。1890~1953年由武屯房村,李虎臣(主持人)、杜升初(领班人)创建了“碗碗腔”一杆旗皮影戏班”。杜升初,大荔人,19岁投师大荔白单儿,学碗碗腔。先后为渭南板桥、常家、蒲城惠家、临潼李家(为时最长)领班达五十余年。杜能编戏,能演、能弹,加之唱腔又好,讲求音韵,精通琴、鼓,被人称颂为“一杆旗”,他的唱段上海百代公司曾灌制了唱片。解放后,该社参加过陕西省皮影戏汇演。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剧改革处曾记录他演出的名剧目50多本。1906~1929年,由斜口镇柳树村毕麒麟、毕四牛创建关中道情“皮影戏班”。白天演秦腔木偶,晚上演关中道情。毕麒麟工唱腔,并能挑、能肘,动作和谐。毕之后,由其侄毕四牛领班。于民国18年(1929年)年馑中停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栎阳镇卷子村背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