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天津市

梅花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大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曲种,也是北京天津地区特有的地方性大鼓曲种之一。

梅花大鼓曲调优美,旋律悠长,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拥有自己独特的唱腔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钗头凤》《琴挑》等。

梅花大鼓的创始人及名称来历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梅花大鼓为满清子弟所创,是文人在闲暇时娱乐的音乐曲种,因住在北京的北城,所以又称为“北板大鼓”,传到南城后,因唱腔迂缓动听,很多专业鼓曲艺人也进行学习,并对“梅花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速度放慢,音域变宽,丰富唱腔并加强伴奏,使梅花调在当时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兴的鼓曲曲种,后来又进一步改革,使唱腔有了“一字九转”之韵,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韵味悠长,形成了独特的唱腔特点,并改名“梅花大鼓”。

20世纪初期,天津也开始流行梅花大鼓,在天津出现了女艺人学唱梅花大鼓,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梅花大鼓在天津杂耍园中已成为常见的曲种,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金派、卢派(也称“花”派)等诸多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著名的梅花大鼓演员加入到曲艺团体之中,中央广播说唱团认为“梅花调”速度较为缓慢,便加快了音乐的速度,取消每句句首虚词,直接开始唱词,并添加了部分北京的民间曲牌,压缩唱腔旋律,改进唱法。后来天津的弦师们对梅花大鼓的唱腔曲调,包括伴奏音乐进行了改革创新,并熔入了其它音乐曲调。同时又创新了梅花大鼓的表演为双人梅花演唱形式,即两位鼓曲演员一起演唱同一首曲目。

梅花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于京津冀等地区。2014年11月11日,天津市申报的“梅花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16。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浦东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