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镇远

三月三(报京三月三)

三月三(报京三月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月三(报京三月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月三(报京三月三),流行于贵州镇远县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月三(报京三月三)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三月初五结束,共五天。第一天各家主妇为子女及丈夫准备新装,并备迎客酒菜。第二天,姑娘将半笆篓鲤鱼和虾米送给情郎,称送笆篓;男青年收到,要与同伴在山坡上饶火办菜,共进野餐。第三天,姑娘提篮采园中大葱、蒜苗后,来到小伙子们结队等候的山坡。将篮子送给最钟爱的小伙子,并约定时日还篮子,表示初步定情。三月初三中午邻寨亲友来做客,集体欢宴。晚上男女在屋内隔壁对歌。初四,芦笙塘再次举行化妆舞会。初五下午,报京为白岩客人举行送客仪式。

传说三月三是播种节。在很早以前,侗族的祖公巴西年事已高,病卧在榻。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编歌一首传给子孙:“种稻季节最讲究,桐子花开要下种,早种晚种无收成”。于是,寨老决定以每年农历三月三为播种的日子。同时规定:在三月三吹芦笙、唱山歌,走亲会友,未婚男女邀伴玩山,大家兴高采烈地贺乐三天、五天之后,就把芦笙收起来,全力搞生产,直到秋后农闲时,再来吹芦笙、吹山歌,有歌为证:“报京大寨三月三,活路要做花要攀,勤做活路生活好,攀花做完再农闲”。

三月初一,主妇们开始作新装、磨豆腐、备酒菜。

三月初二,是姑娘向情郎送笆篓的日子,这天早饭后,姑娘们三五相邀,背上笆篓,下泡冬田捞鱼虾。凡得到礼物的情郎,要与男朋友们在山坡上烧火办菜,共进野餐,分享爱情的乐趣。这种风俗,当地侗语叫做“亥粟”。

三月初三,节日活动进入高潮。早上姑娘们到菜园里采来半篮大葱和蒜苗,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穿上镶边的大襟短衣和长裤,系上绣彩花的围腰,换上圆口绣花鞋,戴上锻圈、项链和银花,来到莫嘎树下。此时,后生们也早已结队在山路边等候,待机向她们讨篮子,山上山下,也站满了围观的人。若讨取人非意中情郎,她们就不给。讨不得葱篮的,还被观者一阵“嘘、嘘”嘲讽,羞得躲开;讨络葱篮的,围观者则“嗽呼,敏呼”一阵赞扬,人们也得意洋洋,并与情妹约好日子还葱篮。还篮一般都在“四月八”或“六月六”,男方此时以布料、糖果、丝线之类为礼。这种古老的讨篮风俗,当地叫做“携恳”。

中午,报京寨举行迎客仪式,欢迎友邻白岩寨的侗胞。远方传来铁炮三响,预告白岩寨的客人到了。只见来客们挑着腊肉,米酒等礼物,盛装列队,由芦笙队引路,荡荡而来。主客两队人马会合寨口,合唱迎客歌,载歌载舞。情深动人。最后,当地九个侗寨的侗胞和附近的苗、汉同胞都汇齐在报京寨中心的塘坝上,同跳芦笙舞、踩鼓舞,大家热烈地唱跳。这番活动一直把太阳送下山。

节日之夜,是一个狂欢之夜。姑娘们三五一伙地在楼上唱,她们的情郎也三五结伴,在楼前与她们对唱。侗家风俗,不是三月三,就不能在村里唱歌。所以青年们都十分珍惜这三天,他们唱道:“三月三,金花银花开满山,满山开,大家都来这团玩。”

初四日,芦笙塘再次举行化妆舞会。有的老人参加这场舞会要换上三次衣服。开始是穿锦缎长袍套锦缎背心;继而又换上深蓝色家织布对襟短衫;最后又在胸前佩上剪纸花如意牌,翩然起舞。有的侗家汉子则在胸前佩一朵斗笠般大的干枫木菌,菌面涂上金银粉,有如古代武士护身的盾牌。妇女们除系上一块做工精美的花围腰外,还另系一条彩纸剪贴的短围腰。

初五下午,报京为白岩客人举行送客仪式。主人鸣铁炮,吹芦笙,唱送客曲。男子还头戴银花,身穿镶边女式衣裤,系上绣花围腰,男扮女装前来送客,表示亲热。有的男子还胸挂猪头、猪尾巴、猪肠子等,以作回敬客人的礼物。

报京三月三较好地保存了报京侗族传统的文化信息,是贵州南部侗族方言第三土语区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报京三月三,是报京侗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一种文化,作为报京侗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对当地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014年7月16日,贵州省镇远县申报的三月三(报京三月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12。


下一篇:乳源瑶族盘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