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镇远

镇远木雕艺术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远木雕艺术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代镇远扼湘黔咽喉,地势险要,是我国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是出湘入黔的军事重镇。自汉代以来,各朝历史帝王为开拓疆土,镇压西南土著民族,屡派大批将士沿黄金水道舞阳河讨伐镇远,清剿苗族造反蛮夷,并长期屯兵驻守镇远。随着频繁持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镇远不断涌入随军家属、商人和其他流民。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原、江南先进文化和技术,同时也带来了江浙赣皖的建筑风格和木雕艺术。

镇远位于贵州东部的湘黔两省交界处,地处武陵山余脉和苗岭山主脉结合部,又属喀斯特石灰岩地质地貌,山峦迭嶂,沟壑纵横,丛林密布,水源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爽宜人。遍布城乡的奇山、秀水、溶洞、丛林、梯田、原野巧妙编织成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氵舞阳三峡、铁溪、高过河、龙池等景色迷人的自然风光。镇远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要塞,素有“黔东门户”、“滇楚锁钥”、“湘黔咽喉”、“西南大都会”之称。1955年之前的数百年间,镇远长期为府、地所在地,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相继荣获氵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龙洞、和平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水利风光旅游县等多项殊荣,还享有龙舟之乡、唢呐之乡的美誉。

从南宋时期开始,镇远木雕工艺有较快发展。民间木雕工匠大多为安徽江西人,善长平雕、浮雕。主要雕饰于馆祠和民宅建筑上。明清时清木雕工艺有更大发展。木雕工匠不仅有外地高手,还有本地艺人。雕刻种类不仅有平雕、浮雕,还增加了高难度的空雕和镂雕,雕刻技艺全面用于寺庙馆祠、楼阁殿宇、古宅民居、梁檐门窗、家具器皿等作装饰或观赏之物,而且逐渐形成具有汉、苗、侗民族雕技相结合,有独特神韵的精美木雕艺术。这种木雕艺术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苍桑,屡遭破败,但至今仍留下少量宝贵遗产,木雕艺术在中青年一代也得到一定的传承。

名城镇远的木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用于庙、宇、殿、堂上古建筑物雕品距今五百余年。据《镇远府志》载,贵州最宏大壮观的古建筑群青龙洞最早建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当地道士李道坚募捐修建。观音殿、玉皇阁、望江楼、大佛殿等依山贴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些建筑的梁、柱、廊、檐、门、窗等上面镶嵌有雕刻艺术佳品。至于用在民间的木雕工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镇远木雕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工具齐备,技法精湛,程序完整,种类繁多,形式新颖,造型美观,五彩斑斓。木雕工具有锉、锤、锯、斧、刨、钻、刀、尺、斗、线等10种80余件。锉,有薄锉、圆锉(内外圆锉)、角锉、脚板锉、斜角锉。锤,有钉锤、木锤。锯,有钢丝锯、蛇尾锯(1984年,蛇尾锯经镇远县两路口村青年民间木雕艺术家潘光福改良,在锯头上安装木板手后,锯皮转弯灵,速度快,工效高,比钢丝锯和原蛇尾锯分别提高了倍及4倍效率)。钻,有钢钻、手摇钻、扯钻。刀,有弯刀、鸳鸯刀。斧,有月亮斧、鱼尾斧。刨,有光刨、大清刨、二清刨、线刨(单线、双线、板凳线、阴阳线)、消刨、净刨、刮刨、铁木蚂蝗刨。尺,有活动尺、角尺、鲁班尺、门光尺。匠人通用鲁班尺,尺标记依次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一般忌用黑、黄二尺度。极为罕见的是门光尺,又叫门尺、八字尺。这是古代木工量度定门尺寸,乃至屋宇、庭院、家具尺寸的尺子。据说现在故宫博物馆内仅珍藏一把。1986年4月,奇迹般地发现镇远县五定铺青年木匠龙绪华祖传一把,后又在镇远民间陆续发现数把。此尺上有八寸,每寸依次刻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八个字。过去贫民百姓常用财、义、吉量尺寸作大门。过去贫民百姓常用财、义、吉量尺寸作大门,以图吉科平安。官家财主则用宦宇量尺寸作大门,以图光宗跃祖,官运亨通。斗,即墨斗竹笔。线,即墨线,有麻线和棉线。

木雕技法娴熟精湛,独具匠心。主要注重脑、眼、手、气协调配合。同时做到立、坐、俯、卧全能。匠人雕刻时头脑清醒,眼神集中,手腕灵活,运气匀和。能久立挥锉,- 使刀,俯身细刻,卧地镌描。木雕分四个阶段:一是绘图。用铅笔或笔笔先素描,然后细定。要求精美无误,形态逼真。二是初雕。先雕整体图案,显出轮廓,雕出雏形。三是细雕。图案局部和细微处动作平稳,潜心施技,基本定形。四是磨光。用粗细不同的纱纸打洁磨光。五是作色。分素色和彩色两种。素色是用熬即的桐油反复涂抹木雕工艺品表面,保持本质本色;彩色是用生漆或光漆调制后反复细刷几次,呈深红或朱红色。也常用多种颜色彩绘,表面刷清漆,使木雕工艺品亮丽斑斓,十分艳丽。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后,最终才算完成一件工艺精美的木雕艺术品。

镇远木雕的种类和形式名目繁多,五彩缤纷。主要有平雕、空雕、隐纹雕、浮雕、透雕、竖雕等多种。其中以空雕、透雕技巧难度最大。青龙洞万寿宫古戏楼台沿一系列长达10几米的图案便是贵州省唯一仅存的空、透雕巧妙结合、融为一体的木雕艺术杰作。平雕和隐纹雕多用于民间床架、亮、神、门栏、厢窗、桌椅等宅邸物俱的装饰上。浮雕多用于各种祠堂、会馆、龙舟,以及民间木雕艺人制作出售的工艺品上。竖雕则多用于寺庙内的各类神像上。但镇远大多数古建筑物均把木雕等多种形式极为科学地搡和在一起,成为民间传统手工艺术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

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镇远木雕艺术曾屡遭摧残,但一直受到民众的细心呵护而没有灭绝。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当地政府关切下,得到了恢复和传承。通过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大规模修缮,以老带新,镇远建立了一支年轻艺高,以木雕为主的古建维修队伍,在继承传统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镇远古建木雕艺术品多次受到国家文物局、贵州省文化厅和国内外文化博专家的高度赞扬。民间木雕艺术家潘光福等人转雕细刻的独具风采的侗族建筑工艺模型侗寨花桥、风雨楼、古楼、木楼等被选送进京展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数万观众的好评,盛赞镇远木雕是“东方民间艺术的奇葩!”省城贵阳南明河畔壮丽辉煌的甲秀楼古建筑群如今正闪烁着镇远木雕技艺的绚丽光彩。

镇远木雕艺术起源于历史,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众,是世代镇远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就形成木雕两个群体。一种是专门从事楼阁殿宇精雕细刻、有高级工艺水准的少数木雕技师能人。一种是遍城乡为普通民宅屋宇粗略装修,有一般木雕工艺技术的多数木匠师傅。

木雕艺术是镇远各族在长期从事土林建筑劳动生产和实践摸索中形成的,有广泛的群众性,很好的鉴赏性和传承性。木雕艺术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无处不在。千家万户离不开宅居,宅居必有木雕艺术,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其巧妙的构思,丰富的内涵,精湛的技艺,将原生林木雕琢成各种形态的一般装饰品和特制工艺品,有其独特的欣赏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民间传统工艺园中的一枝绚丽的奇葩。因镇远古城名胜古迹、馆祠宅院甚多。家家户户都喜欢使用和观赏木雕家具及用品,对木雕工艺品情有独钟。因而木雕艺术在镇远历史久远,根深蒂固,仅流传于县境城乡各地,周边地县极少,从而确立了镇远木雕艺术在贵州的地位。镇远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来自民间,反映生活,记录历史,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木雕艺术源于生活实践,群众喜闻乐见,有陶冶思想情操,激发逸情雅致,丰富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矛盾日显突出。在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极大的挑战。镇远民间传统木雕艺术正受到现代工艺的直接威胁,手工木雕艺术品逐步被机制木雕艺术品所替代,这项民间艺术正处在日益衰退,乃至逐步失传的境地。青年一代大都不愿从事手工木雕艺术,人才奇缺,后继乏人。据统计,目前镇远仅有民间木雕工匠50多人,民间木雕艺术家10余人。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三穗竹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