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观念。由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详细] |
八百多年前,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南楸树梁进行了一场激战,多员名将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当时的战斗场面,按老人的传说,精心组织,刻苦排练,组建了花脸社火,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桃林坪花脸社火描述的是三国、梁山等故事中各员名将的战斗场面,共有16个回子,每个回子是一个故事(一场戏)。桃林坪花脸社火不唱不说,只有从脸型、招路上仔细观察才能辨认出演员的身份和戏的内容。因桃林坪社火脸型奇特、武艺超群,在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因此一年一度的井陉赵庄岭皇纲都有桃林坪社火押送,称为押……[详细] |
丰城社火(第四批省级)1、基本情况。“丰城社火”始于唐代。以古时礼制春、秋社日为祭礼日,“立春后五戌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不同于“鹅湖山下稻梁肥”一诗的写照,社火日多在八九十月间。此间农事清闲,村村轮换过社火,喝社火酒,并举办各种大型传统灯彩、戏剧等群众文化活动,处处喜气洋洋、热闹非凡。2、地理位置。以隍城、湖塘、梅林乡镇以中心,波及赣江以西丘陵地带和河东平原地区(河东称“庙会”)近30镇。3、历史沿革。始于唐代,盛于元末明初,经清代沿袭至今。4、主要价值。是丰城市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详细] |
武宁戏社火(第三批省级)戏社火,本是古代逐疫的一种仪典。而武宁源于民间的“戏社火”又称“唱傩歌”。“摆戏社火”,据文献记载其始于清代道光1830年。武宁民间的戏社火,初始是以姓氏,字庭供的菩萨为祭拜中心,随着历史的演变后融入了英雄崇拜,祖先祭祀、忠孝节义,贞节烈妇等内容,每年的正月初在族长或主事的率领下,字庭成员头戴各自崇拜的傩面具、穿红着绿,依土铳队、开路大神、凉伞、旗帐、傩帝、地方神、高曲、秋千、高跷队顺序集结到不门楼镇廒下举行戏社火。“戏社火”汇集了演、唱、舞、奏等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其中……[详细] |
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春节特色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源自上古,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广泛流行于山西榆次东阳镇南庄村及周边县区。南庄无根架火主体框架全部用高粱秆、外部造型以纸为原材料,经剪、刻、雕、画等工艺制作而成,架火高13米,形似宝塔,搭建和烟花燃放方式独具一绝,极具观赏性。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社火民俗活动,南庄无根架火都会将节庆的氛围推向极致,是一项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民俗社火活动。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源自上古,起于唐,成于……[详细] |
跑旱船是咸阳民间社火的一种形式。表演时一戏装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龙船之内,手中舞扇;另一花脸艄公,执篙撑船。跑旱船妙在一个“跑”字,各表演队都有自己的跑法。一般演绎的故事是:一阵紧锣密鼓之后,老艄公匆匆上场解缆撑船,作速行进。在锣鼓乐伴奏下,船在场内做倒8字运动,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加快,船行速度也不断提速,继而绕场一周后搁浅。艄公下船,挽裤捋袖,跳入水中,撬抬扛推,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将船撑入深水。又是一阵快行船。接着船入漩涡,连连打转,老艄公手忙脚乱,力排险情。这时,船身起伏跌宕,频频倾侧,船上女……[详细] |
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根指形态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详细] |
社火是由先民祭祀土神的社日和祭祀火神的迎神赛会活动逐渐演变而产生的一种民间巡游演艺活动。史料记载和学者研究认为,中国社火发源于西秦宝鸡。宝鸡历史悠久,历代就有耍社火之风尚,耍社火在宝鸡又称装故(古)事,即以一定的社火形式扮演古代的人和事,装扮内容主要有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宝鸡社火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起初的集民间打击乐、舞蹈、诗歌(谣)、龙舞、杂耍、锣鼓为一身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到有固定特型的造型艺术。它包含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和民俗活动,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和……[详细] |
地云子,又称荷花灯舞或“地围围”,据初步考证,晚清时的环县就有社火活动,清末明初大盛且有一定规模,地云子那时就是环县社火0类拔萃的舞蹈形式。地云子表演都一般是十几岁的少女,4人至8人不等,表演时,舞者身着五彩缤纷的衣裙(当地有些社火队中也着秧歌服或彩衣),手挽长长的草绿色纱带,肩膀挎有荷花盘的两条背带,(背带长以荷花盘刚离地面为宜),唱着《扬燕麦》小曲缓缓步入舞场,做出“蛇形”、“8字形”、“十字形”、等各种不同的舞蹈步伐。由于荷花盘较大且低,四角的荷花中又点有清油灯(或蜡烛),为使荷花盘平衡而……[详细] |
环县自从有了社火便有了亭子,原来称为“高台”,由四个人抬木头架(类似轿子)木头架上方放上磨扇,磨扇中间的孔里插上亭架。解放后,尤其是农业社里有了手扶拖拉机,“亭子”也由人抬转为车拉,手扶拖拉机后是四轮拖拉机、三轮车,当然车上拉上的是碌轴,碌碡的中心插上亭架。由于亭子在社火表演是主要用于上街-,供人们观看,所以人们在装亭子时尽量出奇、出新,人物、故事情节尽量生动完整。所以装亭子时都要尽量注意保密,尤其是亭架的设计,人物与架子的结合一般不能让外人看清楚,不然就没意思了,类似于魔术。亭子是将传统戏剧里……[详细] |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1958年以前隶属于酒泉地区,1959年划归张掖地区至今。高台地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形成了吃苦耐劳、慷慨尚武的传统,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种,其中包括高台社火鼓谱。社火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每年春节期间为了活动,活地脉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社火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它的内容随时代的……[详细] |
跑马俗称“跑场子”,是环县社火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据初步考证,晚清时期环县就有社火活动,清末民初大盛且有一定的规模。县西北角的车道、毛井、芦家湾、小南沟等地社火受宁夏固原影响,主要的就是跑场子,其中车道代掌村的跑场子社火是民国10年从宁夏同心县豫旺城传入的。县北跑场子以祛瘟消灾为目的,寄托人们一种向往幸福安康的生活愿望,其活动有严格的仪式程序性,围绕“迎神”、“安神”、“出坛”、“降香”,“禳瘟”、“谢将”、“回坛”、“烧教”等仪式展开祭祀、舞蹈活动。成员中有头旺子,手持伞头,二旺子……[详细] |
南郑协税社火,起源于唐宋,是陕西社火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协税社火的表演者都是镇上的百姓,表演队伍强大,阵容壮观,内容丰富,剧目繁多,表演形式惊险奇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协税社火从起初单一的拜神祭祀的活动,逐步演变成为群众节日庆典中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春节期间,协税社火从正月十四开始游演,十五在县城“大闹元宵”,返回古镇当日至十六、十七三天,上街与下街两家社火会在协税街进行社火比赛。每逢游演,古镇锣鼓鞭炮铿锵入耳、热闹非凡,狭窄的长街人流不息、挤满了围观的群……[详细] |
社火是渭源民间为庆贺春节而集体举行的一种游艺活动,是融秧歌、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和竹扎、裱糊、剪纸等制作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社火多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活动,活动主要以“地摊”形式进行,也有极少数搭台演出的。有的乡镇以传统见长,也有的在传统的基础上糅合了现代的成分,可谓与时俱进。……[详细] |
李家沟是宝鸡市太白县咀头镇的一个行政村,李家沟社火是宝鸡社火的一个分支。李家沟社火自清末形成以来,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造型高、险、奇,形式简约质朴,特别是古老的社火脸谱色彩独特,古朴雅典。李家沟社火分为高芯和平台两种。起初以马社火为主,表演方队有两个:社火队、锣鼓队。社火分为“转”,一般参与游演为十二至十五转,一转4至8人,演出时间是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内容以戏曲典故为主,参演者大多为中青年,男女不限。1961年,社火队发展为5个方队,以高芯为主,每天演出二十转,参与人数200人左右。高芯包括转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