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社火,北塬、南塬有别。北塬的夜社火又叫“地摊子”,是以歌舞为主。南塬的社火俗称“武社火”,以武打为主。社火的演出有些在正月初五之后。“上九”(古正月初九)多为社火的出台日。一般耍到元宵节以后,正月十八日收场,个别到二月初二才结束。有些村庄的社火有连办三年,连停三年的习俗。北塬社火队伍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副倒梯形的牌灯上写某某村社火队,配以“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精致的剪纸为装饰,作为领队。每到一个演出点,两个牌灯立于接待处两旁,4至6对大彩灯排列四周照明。表演形式有龙……[详细] |
偃师社火一、狮子舞偃师县狮子舞从形式上可分三种。一种称文狮子,又叫“硬圈狮子”。就是在狮子皮内撑一竹圈,外形与真狮子大体相同,唯脚上制一钢爪。另有一人扮作文人,头戴软巾,颏下三绺长须,褶子穿着,手持拂尘,用一铁索牵引狮子。此种狮子,常要地摊。斗狮子者称“回回”,持长矛、大刀、九节鞭等类武器,单人与狮相斗。在搏斗中,翻滚跳跃,动人心魄。因比较费力,故几分钟就得结束一个套路。另一种是“软皮狮子”。作一狮皮,表演者下肢到脚面束上皮毛狮爪,有的穿一软靴,二人操作,前者摇头瞪目张口,后者摇尾,或翻滚或直立……[详细] |
每年春节,在凉州大地上,传统的社火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庆的锣鼓,为城镇和乡村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流行于凉州的民间社火,阵容庞大,形式独特,装扮艳丽,表演精彩,引人入胜,风格鲜明,明显地保留了古典西凉乐舞的遗风。关于社火队的形成,凉州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开战,楚庄王被围困在一座城里,突围不得。其时正逢春节,楚庄王苦思突围之策,终于计上心来,装扮成“春官老爷”,随从侍卫扮成执事跟班衙役,御林军扮成鼓子匠,王后嫔妃及宫娥彩女等扮成蜡花女,武将文臣等扮成金刚或罗汉……[详细] |
徐庄位于禹州市西部花石乡,是一个平原村庄。徐庄同乐社起源于1862年同治元年,其前身“火神社”,是由老一辈的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民间文艺团体。据本村老人讲,在民国22年,“火神社”在民间搞得很红火。以旱船、高跷、竹马为基础,发展到如今兼有小车、秧歌、狮子、小品演出、快板书等节目为补充的丰富内容。主要形式:1.旱船:5-7人表演,以赶庙会和探亲为素材,以演唱为主要形式,人物表演有公子、小姐和划船老汉。由于旱船造型独特,在禹州及周边地区独一无二,象征一帆风顺,乘风破浪的航船,集中体现了初创者的智慧及艺……[详细] |
胡家屯村地处洪塘河畔,庙山脚下,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文化氛围浓郁,是全县有名的“文化村”。据史料记载,“道诗剧”最早起源于明正德年间,武宗皇帝率军亲征取得胜利后,恰逢春节,于是在宣化府举行盛大的迎春庆祝活动。有人首次用歌谣的形式,赞颂朝廷的英明决策和作战有功的人,后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民间的“道诗剧”。胡家屯的“道诗剧”,始于明末,兴盛于清朝,尔后一直流传至今。“道诗剧”是该村传统社火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在社火队伍中,灯官头戴乌纱帽,身穿武官袍,在队前骑马压阵,灯吏和背纸印的紧随其后。社火表演有很……[详细] |
传说在清朝的中期,有一个手艺高超的老铁匠几乎是在同时给浦城的尧禾和奓村的张家分别打制了耍芯子的铁架子,从那时起就有了南赛和北赛的社火。按照这种说法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所谓南赛,就是在传统的农历二月十五奓村张家桥渡庙庙会上,为了祭神而举行的文艺活动。按传统的说法就是耍社火。南赛的社火种类很多,有龙灯、狮毛、海巴、高跷、锨把背娃(也叫顶芯子)、大头和尚戏刘翠。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了新的文艺形式——扭秧歌。当然也少不了敲锣鼓家伙。十里奓村敲家伙的花样繁多,虽有小异,大致相同。有三锤子、五锤子、七锤……[详细] |
潞城贾村民间赛社是流布于山西上党地区的民间迎神赛社活动,它是古代社祭与驱傩仪式的遗存。民间赛社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的崇拜,是沿袭商周时代社祀而来的酬神活动,俗称“赛神会”。上党地区因山川阻隔,交通闭塞,民风淳朴,使其成为保留传统风俗习惯和多种民间艺术最为丰富的地区。潞城贾村传统的民间赛社活动于农历四月初四日,在碧霞宫举行。按旧时定规一年一小赛,四十年一大赛,直至清末民国,贾村赛社历代相承,至1945年举办最后一次大赛。贾村的赛庙主神为碧霞宫供奉的碧霞元君。赛社活动仿照宋代帝王“圣节”寿宴的礼制,场……[详细] |
代县上阳花社火是一种集戏剧、舞蹈、音乐、武术、杂技、队列于一体的节庆祭祀活动,主要流传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五台、原平、繁峙、定襄等地。上阳花村位于代县城东南,据传周平王初年,军队曾进驻村社,扩修建堡,后村民模仿军队操练、对垒、排兵、布阵方式,逐步演变为岁时节令活动。上阳花社火每年春节、元宵期间在场院进行,属武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称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兵器)。表演时,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详细] |
大马社火也称盔甲社火,是流行于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及原平同川一带,集舞蹈、戏剧、武术、杂技、民乐和古代军事布阵等为一体的民俗节庆祭祀活动,属广场哑剧表演。据县志记载,大马社火始于明代。当时晋北一带常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民众为了自卫和抗敌,常习武操练、排兵布阵,后来又将武术与社火相结合,遂形成当地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大马社火。定襄大马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一个故事即为一码社火。表演时一般探马在前,后面依次跟着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表演剧目多为《三国演义》、《隋……[详细] |
社火,俗称“秧歌”,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广泛流行于全县各地。主要以打击乐或民间小乐队伴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大头娃娃、高台等。甘谷秧歌多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特别是一些民间艺人的自编自唱和即兴演出,生活情趣十分浓郁,深受城乡群众喜爱。……[详细] |
临潼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渭河南北各乡镇均有分布,如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相桥田市的老虎爬杆、背芯子,雨金的耍龙灯、踩单跷、北田的大头娃、单狮双狮,零口的十面锣鼓,马额的花船、竹马,穆寨的高跷、抬轿等。这些社火节目多按当地群众的村社活动习惯进行组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各村社挑选精明健壮男女,简单装扮后组成队伍在村舍间- 表演。临潼民间社火多为地社火和车社火。地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社火故事,如大头娃、跑旱船等。为了使社火表演丰富有趣,往往由数支不同种类的社火共同组成一支庞大的社火队伍……[详细] |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众自娱活动,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历史上以农立国的中国,土地用以耕种,火用以烧熟食物和取暖,两者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人们凭原始思维认定火也有“灵”,将之视作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由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中产生出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祭祀仪式中逐渐加入了娱人的成分,最终形成规模宏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按表演形式可分为造……[详细] |
解放前在我县盛行。社火(来源无据可查),主要是在春节期间与火龙、彩龙、狮舞、车车灯、彩莲船等一起上街表演,据艺人们讲,春节期间抬社火是为了热闹、好看、好玩。解放前蓬安每年二月春台会(有名打清西焦),也是抬社火上街表演,是为了少火灾、免瘟疫。大的庆祝,抗日胜利蓬安全城扎牌房,遍街挂彩灯,与社火交相辉映,声势浩大,蓬安全城热闹了好几天。社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高台社火,平台社火,夜间社火,地台社火。所扎的芯子花样也很多,有顶芯子,中芯子,转芯子等。过去抬社火,是由懂行的艺人把表演的艺人扎在人做的山石上……[详细] |
社火,是庆阳地区民间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流传于广大城乡,主要分布于庆城、西峰、镇原、宁县、正宁、合水诸县的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带,环县和华池县仅零星地域有之。民谚云:庄稼汉乐,正月闹社火。春节期间,农事消闲,男女老少满怀节日的浓兴集结闹社火,喜庆丰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美满。久而久之,形成习俗。在庆阳各地,社火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约有80多种社火形式丰富多样。庆阳最为著名的社火有太平鼓、铁芯子、跑旱船。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