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滦南民间秧歌注重塑造人物、善于表现故事情节,表演上诙谐幽默、节奏感强,是农村群众主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是农村群众参与最多的文娱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影响至周边各县。多方考证,如今流行的滦南秧歌最迟形成于元代,在唐朝最为兴盛。按滦南风俗,每年农闲的正月,在乡村便自发兴起秧歌活动,直至填仓(正月二十五)。滦南境内的早期秧歌分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柏各庄为中心,以守盐庄村张氏家族为主;北派以倴城为中心,向周边几十个村辐射,形成北派秧歌区域,多种风格和形式并存。改革开……[详细] |
![]() | 滦县地秧歌虽然与唐山、秦皇岛二市其他县区的秧歌同属冀东地秧歌的范畴,但是,不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形式内容方面说,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色。滦南秧歌为“扭秧歌”中速大慢板的扭功为上,以中场为主。近年来周边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小出子,而且经专业人员和秧歌艺人们的不断改革创新,精品叠出。滦县秧歌不仅行当齐全,文武齐全,每个行当都有技艺精湛的一批领军人物。不仅全面保留了过街秧歌,大、中、小场的表演形式,还保留了其他地区已不见的唱秧歌。滦县地秧歌最为突出的是小场秧歌,数量多达二、三百出。滦县地秧歌的发展历史时……[详细] |
![]() | 倒秧歌又叫倒羊角、地奔子,是流传于高台县新坝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动作多伴随倒行的步伐,因而称之为“倒秧歌”,是高台民间社火的杰出代表。表演者头戴的羊角形的帽子跟藏族僧人的帽子非常相似。倒秧歌从社会功能看,属于宗教祭祀类舞蹈和民间节会类舞蹈的综合形式,是集佛教和道教的表演于一体的履定套路的集体舞。从其表演形态来看,属于道具表演类民间舞,兼演唱民间小调,曲调优美活泼,中间穿插即兴演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关于倒秧歌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跳秧歌,闹秧歌,闹着秧歌做什么,四书上……[详细] |
![]() | 行唐杨村秧歌是流传于行唐县杨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又称“北路调秧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行唐民间故事载,行唐杨村秧歌起源于东晋时期,成型于明末,繁荣于清中期。行唐杨村秧歌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生角又分为娃子生、小生、须生、老生、武生,旦角分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净角分为铜锤花脸、二花脸,丑角分为文丑、武丑、三花脸等。在板眼上分为起腔、平调、迷子、河西、垛子、快板、撤板等20余种唱腔板式。行唐杨村秧歌与其它地方的秧歌调子不同,自成一系,各种板式唱腔风格各……[详细] |
![]() | 秧歌流行于北方,江南没有秧歌”,这是长期以来的一种流行说法。其实,地处江南水乡的金坛城东乡谈庄村却留存着极具特色的秧歌———谈庄秧歌灯。谈庄秧歌灯源自清代。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攻打金坛城,遭清军及本地土豪劣绅之反动力量负隅顽抗,经浴血激战死伤无数后终于破城克敌。金坛百姓为庆祝太平军胜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形式的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自太平天国的辉煌后,秧歌灯消失了几十年,于民国二十七年由传人陈传宝等领头在谈庄复兴。因秧歌灯活动的季节一般在春夏间,故始称为“谈庄舞秧灯”,后来又叫作“秧歌灯”……[详细] |
![]() | 近年来,柏城村翟俊成将传统秧歌舞与现代舞蹈相融合,创编出既有传统秧歌之底蕴又有现代舞之气息的新式歌舞。2009年1月,河北省出版局将之命名为翟氏秧歌舞。其特点是伴奏独特,动作舒展、快捷、有力、大方。其内容分两套共40节,前20节为一套属初级,后20节为二套则略有难度,主要表现在表演者对道具——扇子的掌握上,是基本功内容。翟氏秧歌舞的再一个特点是步伐与上肢道具的有机配合,要求甚为严格。步伐分自然前进步、小十字步、大十字步等,每小节分八拍,前四拍走秧歌步,后四拍为舞蹈动作,四拍、八拍或十二拍为一个完……[详细] |
![]() | 西北旺万寿无疆万寿秧歌成立于清嘉庆六年(1801),传承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相传村民郝大筲向关老爷发愿而承起。光绪二十四年(1898)承差颐和园,受封皇会。此后又传承八代,目前会众五十余人。御赐的龙旗至今保存,在北京各会档中十分罕见。这档高跷会属于文跷,共有十二个角色,据传他们分别由十二个精灵转化而成。以扭、逗、走阵图、摆山子等表演动作为主,间以一些个人技巧。表演形式可分为:走街、大场、小场三种表演形式。表演时给人以人文静、优雅、和谐之感。该会现存秧歌唱曲五十余首,曲调高亢,腔韵悠长,具有一定的欣……[详细] |
![]() | 万全秧歌戏是约有250多年历史的古老地方剧种。据传,万全秧歌戏是由地秧歌戏即万全社火脱胎而来。由最初的万全社火中“打地摊儿”的由锣鼓伴奏并无丝弦的干唱逐步演变成锣鼓丝弦齐奏的“混场”,再后来如此“混场”由广场艺术逐步演绎为舞台艺术,完成了由“地秧歌”到“台秧歌”的转型,成为艺坛一支独特的花葩。据老人们讲,远在清道光年间(1820年至1850年)万全秧歌戏曾以其独特的风姿流入了张家口,从此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万全一带还有万全、孔家庄的秧歌戏班在张家口的小兴园、旧园演出并轰动一时的传说,有一句串……[详细] |
![]() | 高跷舞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百湖城书艺馆代表性传承人:沈玉国东北高跷秧歌舞在民间流传已久。以火爆欢快的表演、别开生面的曲牌音乐、传统多样的队形队列变化、丰富多彩的“小场”样式、花样翻新的扇子手绢花、独具鲜明的脚踩木棍绝技,成为了群众群体即兴表演的广场文艺形式。……[详细] |
根据中宁县志记载,隋唐时期,中宁川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繁荣,黄河两岸同时设县。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丰安县,属灵武郡。又于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环州,辖鸣沙等县。这里是丝绸之路上内地同西域的交通要道,民间艺术也呈现融合与繁荣的景象。逢年过节,民间社火闹得红红火火。隋唐秧歌就是流传在鸣沙曹桥一带颇具特色的社火形式。隋唐秧歌又叫跑大场。它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隋朝末年,0臣当道,朝政1。唐王李渊及一些有识之士秘议谋反,不料消息走漏,朝廷下令捉拿。情况万分危急,一位谋士建……[详细] |
梆鼓秧歌是一种以梆和鼓为伴奏,集唱、念、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源于历城区港沟镇有兰峪村。明嘉靖年间,有兰峪村有个叫张文宾的铁匠,娶妻柳爱云,生有四个女儿。张文宾不但有一身打铁的好手艺,而且爱读诗书,喜好民间俚语小调,经常在当地扮玩时展示绝技。张文宾乐善好施,喜欢拿出个人的钱财接济村里孤寡、穷困的人,受到村里人的爱戴。妻子柳爱云领着女儿们做豆腐,同样喜欢唱小曲扭秧歌,耳熏目览,四个女儿也活泼开朗,喜扭好唱。一家人顺心如意,乡人无不羡慕。嘉靖11年,张文宾去世,享年58岁。后来村里人为感激纪……[详细] |
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滩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所扮演的人物均为著名古典小说《水济》中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鲁智深、武松、时迁、孙二娘、刘唐、王英。一丈青等梁山英雄好汉,少则18人,多则108人,从其扮演人物来分析,踢鼓秧歌应该是起源于宋元时期。踢鼓秧歌男角称作“鼓于”,腰间挎鼓,以脚踢鼓而舞;女角称作“拉花”,右手执扇形手鼓,边击边舞。后来,为了便于表演动作,演员手执刀、 、棍、棒、扇子、手绢等道具,鼓为乐队,委派专人击奏。其……[详细] |
唐城花灯秧歌,是一种以秧歌的舞步为基础,舞者手持花灯,花灯随舞者的舞步而舞动的舞蹈。适于夜间燃起烛火时表演,舞者在烛影摇曳中舞动步伐,与灯影相映成趣。每年的正月十三日,是唐城村民庆丰收的集体日子。众百姓忙活了一年,举着花灯,扭着欢快的秧歌尽情地表演,所有的欢快情绪都要在这一天宣泄出来。唐城村习俗,所有参与花灯秧歌的队伍都要集中于街中心,由主持指挥调度。在震天动地的威风锣鼓声中,花灯秧歌队伍绕街一周,队伍长达近百米。依次是,开路的十人放烟火,行至每个路口都会鸣炮仗。威风锣鼓边走边敲,后面是数十人的……[详细] |
回民秧歌,产生于清朝中期的河南项城县南集镇,为一种民间集体演唱的方式,由11人组成一队,领队一人左手持串铃,右手打伞灯指挥表演。男丑角拄拐杖,扮瞎子;女丑角斜背包袱;其余4名男子挎腰鼓,戴礼拜帽,4名女子持锣,搭盖头。但全部由男子扮演。演出者边唱边表演,唱的内容有民间故事、传统戏曲,也有唱历史人物、天文地理的。演出形式主要为跑场子、摆画面、变队形等。唱段多种多样,流行的有《十二个月》、《织手巾》、《送饭》、《王林休妻》等。……[详细] |
白店秧歌是流传在侯马市白店村及其周边地区的舞蹈。它历史悠久、舞姿独特、曲调优美动听,在山西省南部一带颇有影响,主要用于婚丧嫁娶,节庆礼仪活动。白店秧歌队由舞伞者1人,鼓手1人,击锣者2人,击镲者2人,共6人组成,既可以广场表演,也可以舞台表演。表演形式主要是跑队形和与演唱民歌小调交替进行。常用队形主要有“之字路”、“蒜辫子”、“剪子关”、“单蛇蜕皮”、“双蛇蜕皮”、“二龙出水”等。锣鼓点较为简单,唱腔优美动听,歌词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为主。目前保留的比较古老的曲牌有[观灯调]、[货郎转乡……[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