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钟楼区

常州吟诵

常州吟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吟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吟诵是江苏省常州市的汉族传统音乐形式,是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艺术。常州吟诵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常州吟诵属于吴地吟唱流传下来的一脉,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战国策·秦策二》中就有“诚思则将‘吴吟’”的描述,可以算是运用吴语吟诵的最早记载。秦汉以后,“诗”“歌”虽然分家,但吟诵作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仍以其独具的魅力被传承了下来。即便在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中,也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吴吟、越唱的影响。至唐、宋二代,有关“吴吟”的描写更不乏见于文人诗作,其流行的程度可见一斑。明清以降,常州读书之风炽盛,文人名士辈出,为东南之冠,有“常州星象聚文昌”(袁枚)的美誉。由于吟诵历来为前人惯用的读书方式,而读书风盛又带动了常州吟诵风盛,故“吴吟”传统在当地被很好地继承下来。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直到“五四”运动前,吟诵不仅是当地文人在创作、交流和欣赏诗文时的通用方式,也是少儿学习诗词古文必不可少的入门工具。“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白话文、新体诗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的历史地位,传统的吟诵艺术渐趋衰微,吟诵日见稀少,以至于吟诵成为了少数文人学士掌握的“绝学”品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采集、收录的情况看,吟诵者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界,所吟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还保留着历史的传承,与社会上零星分散的艺人或爱好者(仅吟“绝句”)相比,其掌握的吟诵音调要丰富得多。首先以音乐为视角对吟诵艺术进行论述的,是常州人、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者、著名音乐家赵元任。他早在美国录下常州吟诗的音调,发表相关专论和《常州吟诗的乐调17例》,使常州吟诵闻名国内外。

常州吟诵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体诗(四言、五言、六言、杂言诗等)、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律词(长短句词调)、古文名篇四大类。其吟诵方式与唱歌不同,没有乐谱可循,主要在于口头传承和灵活自如地运用,不用乐器伴奏,郭沫若先生曾将之形象地比喻为“无谱的自由唱”。

由于常州吟诵采用的是常州方言声调(平、上、去、入四声除上声仅为阴上外,其余三声皆分阴、阳,实有七声),比较接近于中古汉语音韵体系,因而较多地保留了古典诗词文学的音韵美。在吟诵上注重感情的表达,强调气势与韵味,故而有“吟文四十八法”和“阳刚”、“阴柔”之说。

若从音乐角度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基本腔法:一是“格律腔法”,多适于近体诗;二是“显基本腔法”,多适于五言、七言古体诗;三是“隐基本腔法”,多适于古文、古体诗;四是“核心腔法”,多适于律词小令。其旋律节奏与吟诵腔调的平仄声调(常州方言)紧密关联:如影响到旋律走向的“平低仄高”“平直仄曲”,决定节奏疏密的“平长仄短”等。特别是其音步、节律特征,主要以“诵”为基础性节奏(一字配一两个较短音),通常是在与“吟”(一字配一个或几个音连缀的长腔)相结合的情况下体现出节奏特色(如两字一短顿、一句一长住),故“亦诵亦吟”是最常见的节奏形态。虽然不同传承人之间的吟诵腔调不尽相同,民间有“一人一调”说法,但总体上音乐风格依然统一。

常州吟诵是植根于常州、运用常州方言进行的吟诵,它不同于其他地区吟诵的主要之点有:

1.整体水平高:常州文化底蕴深厚,当代常州吟诵的代表性传人赵元任、周有光、屠岸等均为我国文化界“大家”级人物,钱璱之等传人也都出自儒学名门,其吟诵各有所宗。常州吟诵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2.常州方言的声调体系与中古汉语声调体系接近,常州吟诵较多、较好地保留着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的音韵美。

3.由于赵元任等人的努力与贡献,常州吟诵已得到一定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使其保护与传承具有坚实的基础。

常州吟诵是中国古代诗歌吟唱形式流传于今的重要见证,它不仅展现了历史上文人阶层吟诵音乐的风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吴语的音韵特色,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古时期南方诗歌的演唱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直到今天,它依然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古典文学精髓,发挥着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教化功能。


下一篇:蒙古族绰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