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饮茶最早的记载,见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潮州金山顶摩崖石刻残句“茶灶龛平”(茶灶即烹茶小炉);有宋·张夔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曰:“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酒的别称)呼酪奴(茶的谑称)”(见《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为证。有关资料表明,潮汕工夫茶应是明代兴起。清代,潮汕工夫茶的烹治日臻完善。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一书有载;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福建《龙溪县志·风俗篇》也有记述。清中期以后,潮汕工夫茶已在潮汕地区相蔚成俗,以至幅射周边地区,且流传到东南亚各地。
潮汕工夫茶的程式主要有择茶、择水、择器、烹治;其烹治之法为,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八法演尽,接着的就是品茶,先闻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它除了冲泡独特外,以“乌龙”茶系(半发酵茶)为主要茶料也是其突出特色。饮用工夫茶有不受环境限制,形式多样,如独饮、对饮或三五成群共饮等。它有着历史文化、美学、社会、家庭文化、健身益智诸价值。工夫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使传统的潮汕工夫茶艺已逐渐被简化的冲泡程式所代替,饮者众,而识其道者寡,状况濒危。潮汕工夫茶作为地域性文化,是值得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