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代县

峨口挠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峨口挠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峨口挠阁

峨口镇,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代县东南部。峨口挠阁就是以峨口为中心,流传在代县雁门关内外的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它的表演内容古老而传统、表演形式特殊而别致、表演道具原始而浑朴。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鼓、唢呐、笙等八种;表演队伍一般由60架(组)左右挠阁组成,每架(组)2人,分大人小孩各一人,特殊架(组)3人。小演员选五六岁的漂亮小孩,妆扮成各种各样的古装戏剧人物,站立在特制的铁架子上,用宽布带绑缚固定好,由体魄健壮、音乐感强的成年男子将小演员挠在肩上。当原始奔放的乐曲响起,下面的壮汉迈开粗犷沉稳的舞步,上面的小演员翩翩起舞。在亢奋热闹的音乐声中,小孩与壮汉舞为一体;演员的情绪与音乐的氛围融为一体;挠阁的表演内容、观众的永久期盼与天神的意旨浑然一体。挠阁这种古老传统杂艺形式,是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古老的艺术典范。

代县史志工作者通过追溯研究和考证峨口挠阁的历史,发现总结了峨口挠阁经历的六个历史时期。一是原始社会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树源生态的生发期;二是汉代至南北朝无伴奏表演到器乐和舞蹈“相和”的转型期;三是隋唐至民国的表演、服饰、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四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初期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五是“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六是实施“非遗”工程后的弘扬发展期。

峨口挠阁被山西文化界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它形象而集中地反映了古老代州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精神企盼。发掘、抢救、保护峨口挠阁,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峨口挠阁”被公布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傣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