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奉贤区

奉贤滚灯

奉贤滚灯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奉贤滚灯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奉贤滚灯起源于上海市奉贤区西部地区,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奉贤志记载,当年太平军到奉贤时,奉贤百姓欢欣鼓舞,用跳“滚灯”来表达对太平军的欢迎之情。在民间也有乾隆登基皇位,百姓用出灯的形式表示庆贺的传说。

传统的奉贤滚灯表演形态有:

一、“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奉贤地处杭州湾入海口,历史上水患频繁,每年都有舞滚灯者戴二郎神(司水利之神)面具舞滚灯以求降伏水患。

二、从明朝开始,奉贤还是抗倭寇重镇,驻住大量的军队,地方上也组织了民团。舞滚灯就作为他们强体尚武的一种训练载体。为了提高训练难度在滚灯的内球中挂上了铁锤或石块用黑布包裹,称之为“武灯”。部队经常进行滚灯擂台赛嘉奖那些胜利者。

三、奉贤滚灯以祭神走向娱神,以娱神走向民间娱乐,每逢奉贤各镇灯会、节庆或者庆丰收,贺高升之日,庆贺活动都以舞滚灯为荣。滚灯体积大,在人群拥挤的地方,只要滚灯一舞动,围观人群马上闪到两边,为后面的出灯队开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被民间称之为“百灯之首”、“灯中之王”。

奉贤滚灯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滚灯为直径1.2米,1.5米两种,中滚灯为0.7米、0.95米两种,小滚灯有0.26米、0.34米、0.45米三种,均用十二根毛竹片条制扎而成,外形以六角形、三角形两种图案均衡排列组成,大小规格滚灯均以外球、内球(又称内胆)两部分组成。在古时还有文灯、武灯之区分,即用红布包裹内球称文灯,用黑布包裹内球称之谓武灯。内球用麻绳或铅丝固定在外球体中心位置,两端用铁质转销连接,转动自如,内球中间装有蜡烛,用于表演时点燃。大球任意一处装有铁质转销一只,便于“蜘蛛放丝”之用。男子流行服饰有古装戏服、部队短打服装,民间的绿色(黑色)对面襟上衣和湖兰色裤子,头扎白毛巾,脚穿老布鞋。女子服饰,蓝印布无领短袖套衫,下身穿兰色裤子或短裙,脚穿兰布鞋,头上缠发或用插花和其它饰品。锣鼓是奉贤滚灯最原始的音乐。

奉贤滚灯的各种动作套路,经过好几代人的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传统大灯有缠腰,白鹤生蛋、鲤鱼卷水草、蜘蛛放丝、和合兔子等十五个高难度动作,集中跳、爬、窜、转、旋、腾、跃、甩等多种人体肢体语言;中滚灯也有彩云拱月、嫦娥盘头、大雁伸腰等;小滚灯有小花、大小甩手、打花、双叉抛球、大刀花等动作,加入各种舞步,使表演更加多彩。大、中、小滚灯各种套路组合成了各种形态的民间滚灯舞。传统的表演手法既是艺术形象的体现,又象征了历代劳动人民期盼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意愿,体现了先祖淳朴的民族精神。多灯种男女同台表演,鼓乐伴奏加以音乐的烘托,是创新与传统的完美结合,是古老灯舞融入现代社会的全新艺术形式,并正逐渐渗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各式滚灯操舞的兴起,群众的喜爱,印证了它崭新的风格和社会价值。

奉贤滚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滚灯艺人的努力与创新。从吴友根、吴小兵到陈伯民、吴伯明等,他们都有昔日的辉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奉贤滚灯在区、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奉贤群众工作者的努力下走上它高速发展的轨道。民间舞——奉贤滚灯在区、市乃至全国的文艺舞台上频频亮相。每年参加大型文艺演出不少于40场,各镇都建起了滚灯队。多次在全国文化体育比赛中获金奖,1等中央领导也观看了奉贤滚灯表演。奉贤胡桥镇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虽然奉贤滚灯已形成自己发展的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舞滚灯者人数有所下降。滚灯队伍也有所退减。一批老艺人相继谢世。有些滚灯高难度技巧濒临失传。这需我们加大抢救、扶持、整理、创新的力度。




下一篇:手狮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