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 > 横山区

横山秧歌

横山秧歌

秧歌,俗称“社火”,在横山流行甚广,是人人熟悉、老少皆爱的一种世代相传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每逢新年、春节、元宵、国庆等盛大节日,工人、农民、学生、干部都以秧歌表演助兴,特别是春节、元宵、秧歌则遍及城乡。

秧歌是多种文艺节目的综合表演形式。它白天沿门子,晚上踏大场、唱贺调,同时常常把腰鼓、龙灯、狮子、竹马、高跷、霸王鞭、扇子舞等节目穿插在秧歌队中表演,称为大秧歌。秧歌的动律特征是“扭”、“摆”、“走”,也拌和唱曲。所谓载歌载舞是秧歌的最大特征。

横山秧歌对延安一带的秧歌有很大影响。早在清光绪年间,武镇元庄窠等地艺人,曾前往延安和安塞的真武洞、西河口传艺;民国十七年(1928)横山遭灾时,不少艺人逃荒到延安等地,将横山秧歌传播到了那里。1946年南塔乡张存有地艺人李应海,在延安川口区六乡与著名劳动英雄杨步浩(原横山县石湾镇杨家楼人)组织秧歌队,首先在乡上演出,轰动一时,后来边区政府组织他们给毛主席、朱总司令拜了年。

传统的横山秧歌,也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如“谒庙”、“转九曲”等。一般以旧庙会牵头组织秧歌队。在沿门子时还为寺庙“化布施”。1942年延安新秧歌兴起使横山秧歌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改造,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横山腰鼓流传已久,是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和战争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有2人、4人、8人对打。其动物矫健有力,威武豪放,步法多变,舞姿优美,鼓点清晰,打法交替穿插。与吹打乐配合,生活活跃,看了使人振奋,给人以力量。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

横山腰鼓的影响面很大。1984年10月,深圳、蛇口联合电视剧组,来榆林拍摄《大漠风情》,取了张存有地李应海腰鼓《欢迎土改工作队进村》的一个场面。1985年,陕西省歌舞团强凯所编《横山腰鼓》参加了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民间艺术节的表演。2007年以“横山老腰鼓”命名横山腰鼓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又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下一篇:横山民间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