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地方民歌,属于吴歌的一个品种,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县申报的“嘉善田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6Ⅱ-87。
在嘉善、青浦、吴江的芦墟一带农村小范围内传唱的田歌非常有特色,而且保存得很好,在嘉善收集到的曲调更完整,故称嘉善田歌。
田歌的起源恐怕不会产生于某年某月,而是随着整个的农耕劳动。从收集到的田歌资料来看,其主要内容是唱劳动、唱农村生活、唱在村野田发生的爱情。劳动与爱情确实是所有民歌永恒的主题,嘉善田歌也不例外。它反映了在平原水乡的农耕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凸现。歌中歌唱的是农耕劳动的辛苦,农村生活的艰苦,农村贫富的矛盾,还有农民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期望等等,它是这一带农村昔日的生活写照。
根据现存田歌所反映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来看,嘉善田歌最盛行的时代就在清中后期。在田歌资料中有“铜镜”、“三寸金莲”、“青油灯台”、“螭壳窗”等物的描写,推断为清代中后期。还有,清代中期的嘉善农村种棉花盛行,有“十二个月棉花”一歌中唱道:“十月棉花白飘飘,松江客船只只到。”自明后,“魏塘纱、松江布”为天下知,嘉善出棉花,纺棉纱,为松江布作前道。当然,从历代的田歌中可以看到嘉善农村的生动景象,田歌,也就在清中后期达到辉煌的境地。
艺术形式
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田歌的曲调有“滴落声”、“大头歌”、“羊早头”、“落秧歌”、“平调”、“急急歌”、“小快板”等。
代表曲目
田歌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吴声歌曲”中就收有嘉善田歌。十二月花名体的《五姑娘》是嘉善田歌的代表作,这是一首以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嘉善洪溪乡塘东村的一个真实爱情故事的叙事田歌。1955年初,以沈少泉等7人组成的一个田歌班曾演唱《五姑娘》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演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