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唐山市 > 迁安

冀东抬杆

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冀东抬杆为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抬杆”(亦称“抬阁”),是冀东民间传统花会形式之一,是我国民间独有的一种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奇葩。

抬杆属于摆会性质的舞蹈。所谓摆会,就是由数名表演者,扮成神话传说或传统戏曲中的主要角色,并将他们固定在特定的道具上面,然后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人物展览的性的表演活动。其特点是:注重展示人物形象,不表现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人物在固定的位置上表演,动作简单,人物之间不做感情交流,只是凭借所展示的一组群众较熟悉的人物形象,使观众看后能自然联想到某神话传说或某传统剧目的故事情节,进而促使观众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某种启迪。同时抬杆的设计、制作、造型体现了民间手工艺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抬杆”因无史料记载,关于该舞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情况,目前很难予以考证。据迁安市建昌“抬杆”艺人介绍,“抬杆”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建昌营商会为繁荣经济,招揽顾客,邀请迁西(当时迁安、迁西属一县)罗屯村和辽宁凌源县的“抬杆”花会,来参加建昌营每年一度的(农历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届时与建昌营本地的“高跷”、“旱船”、“狮子”等花会共同举办表演活动。因本地广大群众对“抬杆”十分喜爱,南关(现在的太平村)王姓几大户为主集资,请凌源县“抬杆”艺人做指导,于五月十五左右,正式组建建昌营“抬杆”花会组织。

“抬杆”开始行头比较简陋,没有过多的装饰,在逐年表演中不断改进,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仅建昌营镇塘坊村就办起了三架“抬杆”,在相互比赛和竞争中,使“抬杆”这一艺术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特色。在“抬杆”的木架上,装饰一个设计精巧的屏风,上边除有精细的雕刻外,还画有表示喜庆吉祥的图案,如喜上眉稍;莲花、金鱼、喻为“连年有余”;松竹梅称“岁寒三友”,还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桂花,象征长寿的海水、青松、仙鹤等,在整个色彩处理上既讲究调合,又有强烈对比,富有民族特色和浓厚的装饰风味。在屏风前有的摆放大型的泥塑,如“刘海戏金蝉”、“合和二仙”、“犀牛望月”等;有的是装饰四大盆花卉,即牡、莲、菊、梅;也有的摆放裱有各种图形的博古瓶,上边装饰琴棋书画。每台“抬杆”装饰各异,这不同的装饰给人以新鲜,奇特感,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表演节目的三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用十几米长的宽白布缠腰,从胸部开始到腿脚全部绑缚在由各组造型中引出的铁信子上,穿上古装戏衣后,整个人物象是一只脚踩在一个花枝上、一片花瓣上或一个小物件上,给人造成惊险、奇巧优美的感觉。在十六名壮劳力(轿夫、轿腿子)将木架抬起随唢呐吹奏地颤颤悠悠行时时,上边装扮角色的几个小姑娘,边扭边逗,十分有趣,别有一番风味。

信息来源:唐山市人民政府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田景儒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