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绥中

辽西太平鼓

辽西太平鼓有别于辽南一带有祭祀色彩的单鼓。辽西太平鼓属于民建女子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

一、艺术特征

辽西太平鼓有别于辽南一带有祭祀色彩的单鼓。辽西太平鼓属于民建女子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

二、太平鼓的起源的传说

确切说太平鼓源于哪朝哪代,暂无定论。根据历代的民间口耳相传,有几种说法。

早在商周时期,殷纣王荒淫无道,周文王、周武王先后起兵讨伐,文王的手下制作了一面小鼓,打仗时敲起来咚咚作响,很鼓舞士气,人民称之为文王鼓。到周武王时,文王鼓仍在军中,人们发现用手击打不如用木棍击打,于是武王命人选来木棍稍作修削系上红缨,到行军作战时鼓声更响,士气大为提高,于是称之为武王鞭。文王鼓配上武王鞭一响,天下太平,流传下来,便成为了今天的太平鼓。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因雨阻行近二个月之久,士气低落。为鼓舞军心,太宗的手下将领琢磨制作了一面小鼓,一敲军心果然大振,不日克敌制胜,因耽搁时间而发明的鼓,人们称之为“耽”鼓,后世传为“单”鼓(今辽南一带仍用单鼓之称)。

传说为传说,很难做一结论,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是,太平鼓这种表演形式流传了下来。

三、历史记载

历史资料记载:“正月闺人,又有大鼓之戏者。其鼓,曲铁成圈,径尺余,蒙驴革,下有柄,缀铁环,击以篾条,名太平鼓。”

据《锦西县志》记载:“太平鼓-明清至东北沦陷初期在本县盛行,是春节期间妇女的娱乐活动。表演形式和鼓点很多,动作是从生活和劳动中提炼的。反映生产劳动的有拣棉花、拉大锯;反映妇女生活的有老太太哄鸡、会亲家、串门儿;幽默风趣的有猪八戒看媳妇、捕蝴蝶、逗狮子等等。参加人数不限,基本上是俩人一对,个别节目三四人一伙儿。”

四、表演特征及形式

太平鼓流传到明清时代,成为民间用以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古代农村妇女在正月不能出门,在家里又忌针,闷得慌就拿起太平鼓在家里敲打起来,继而发展到左邻右舍。几家的妇女聚集在一家院子里,玩起太平鼓。

发展到近代,太平鼓这种表演形式盛行。每年一进腊月,各村就开始打太平鼓,一直打到旧历二月初一止。因为旧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为了不惊动龙,求得一年的好收成,所以到二月初一息鼓。

太平鼓表演自如,人数不限。两人打叫拜鼓,亦称滚元宵,三人打叫三赛花,四人打叫四面斗,八人的叫八面风,更多人的叫刮旋风。太平鼓的表演以快、转为主要手段。快,指鼓点打得快;转,指一边大鼓身体一边旋转。在太平鼓兴盛的地区,不会打太平鼓或是太平鼓打得不好的姑娘,嫁人都受影响。

五、表现内容

太平鼓既然是民间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太平鼓敲打起来鼓点简单,节奏明快,语汇清晰。如“萝卜萝卜根儿,白菜白菜心儿,雪白的袜子挑三针儿”,“低头低头龙,抬头抬头凤,金瓜月斧朝天镫”,既表现了普通农家妇女的喜悦心情,也反映她们不甘心自己低下的地位而努力抗争的心态。反映普通农家生活的,如“捞干饭,择豆角,弹棉花,烙大饼,嗑芝麻”,再现了火热生活。“东八张,西八张,满屋贴得亮堂堂”,这种喜悦之情呼之欲出。

太平鼓就是根据这些民谣来编排鼓点,熟悉太平鼓鼓点的人必先熟悉民谣。有些民谣还表现的是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如“走锦州,过义州,八仙过海宁远州”,“兴城的牌楼,锦州的塔,钢屯的狮子一对俩”等等。

六、曲牌种类

太平鼓发展到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固定的曲牌,流传下来的诸如《新姑爷请安》、《货郎进庄》、《打卖花》、《新媳妇四季忙》、《十二月忙》、《拉大锯》、《炖海菜》、《老太太喘气》、《扑蝴蝶》、《牛顶架》等。

太平鼓和其他艺术一样,在发展中也借鉴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诸如《猪八戒看媳妇》、《吐噜粉》、《老太太哄鸡》、《猫逮耗子》、《逗小猫》、《切黄瓜菜》、《掰苞米》等游戏小品的掺和,使太平鼓这一民间艺术更加增添了诱人的魅力。

七、历史传承

1980年锦西县文化馆深入民建挖掘,经张相公屯9位老人回忆,整理出太平鼓64种打法,形成有文字记录、拍照、录像等资料,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内。

2000年,渤海造船厂请王成德作指导,组织40余人的太平鼓表演队进北京参加第14届龙潭杯花卉大奖赛并且荣获银奖,使濒于失传的中华民间艺术之花再度绽放。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通城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