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婚礼习俗,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世代流传。自古以来,当地蒙古族聚集的地方,民间始终保持着古老的郭尔罗斯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婚俗。
在氏族社会时,蒙古人认为氏族内所有成员来自一个共同祖先,氏族内不能结婚和同婚,特别是王公贵族都隔旗结为婚缘。蒙古草原广袤辽阔,居住分散,娶妻或嫁女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女儿出嫁后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与父母兄妹再见面,因此娶亲成了男婚女嫁的喜事和亲人分别的悲事。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前郭尔罗斯的蒙古族,在婚嫁时,自然要用歌唱去表达这种喜庆和悲伤,于是产生了婚礼歌。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产生了半职业性的婚礼祝词家,男方和女方“贺勒莫沁”,双方都有歌手和“贺勒莫沁”,并逐渐形成了按照婚礼活动顺序、歌声贯穿全过程的婚礼习俗。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婚俗最突出特点就是整个婚礼过程由《婚礼歌》和一些固定的程序贯穿起来。
前郭尔罗斯民间婚礼增添了新的内容。多在结婚前一天到女方家迎亲。迎亲的人数五、七、九人不等,富豪贵族多时可达十七、十九人。人数无论多少,男方最少要有一位祝词家,女方也要有一至两位善于周旋的女祝词家(姑娘们称她为嫂子)。迎亲人到女方后,双方祝词家按照婚礼程序开始明争暗斗地对歌。当然,女方如无女祝词家,也有的用男祝词家。迎亲人从男方出发时带袖瑟(给女方婚宴上用的酒和肉等食物)。迎亲人到了女家后,婚礼习俗活动开始。
迎亲,迎亲人到后,女方向男方迎亲人献茶,在此阶段要唱盛装赞、祝箭歌、赞马歌、贺喜歌曲等。
求名宴,是女方的头道宴,招待接亲人队伍。宴席开始之前女方的嫂子们和弟弟妹妹们耍闹,为难男方的“贺勒莫沁”求名问属,这时有献奶酒、对唱求名问属歌等。
献茶,求名宴后,盘古开始,穿插盘古歌、劝戒歌、贺喜歌。
沙恩吐宴,是女方家的二道宴,把女方为新郎做的袍靴献上,新郎要换装。这时女方的嫂子妹妹弟弟们耍闹为难新郎和伴郎让他们给嫂子弟弟们点烟敬酒,唱歌等等用各种游戏为难。这时沙恩吐宴期间歌手唱告别宴,报宴歌、祝酒歌、
论酒歌、赞沙恩、亲家歌、姑娘的歌、额莫的歌、报时歌。一直延续到送亲时辰。
送亲,报时歌催促人们起程,男方接亲与女方送亲人开始上路,一路上欢歌笑语,抢新郎帽子,赛马等。路上遇到敖包要祭拜。迎亲与接亲队伍快要到达男方家时送亲队伍等候休息,新郎与伴郎先回到家,给家里人报上所有的人数,车数,男人和女人的数量都要各个报上。然后新郎伴郎回到送亲队伍处围绕送亲队伍逆时针绕三圈后,带领送亲队伍直到进入男方家头道门,男方的“贺勒莫沁”手持木叉(木叉上有三色和五色的哈达)堵在门口和女方“贺勒莫沁”进行头门对歌(从古至今的历史,民族习俗等等问答)以此来难为对方。这些程序后把送亲队伍请到屋里献哈达和荷包。这时男方的歌手献上赛马歌,头门歌,荷包歌等。
婚仪,正式举行婚礼之前,女方还有一位梳头妈,为新娘进行梳头仪式,要唱劝嫁歌。这时男方的祝词家报拜天时辰,贯穿揭帷幕、拜火歌、拜双亲、祝愿歌。最后,一对新人拜火、拜天、拜双亲,结束了整个婚礼。
在前郭县的社会文化建设中,郭尔罗斯蒙古族婚俗始终占有重要位置。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准日益提高,传统的蒙古族婚礼习俗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它的丰富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俗,始终得以流传,并对当地的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抢救和保护郭尔罗斯蒙古族独特的婚俗,前郭县已制定了并正在实施保护措施和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计划,并采取了抢救,挖掘,整理郭尔罗斯蒙古族传统婚礼,出版发行,编排节目,培养后人,扩大队伍,使郭尔罗斯蒙古族婚礼得以保护、传承。
如今,蒙古族婚俗已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信息来源: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