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寿阳县

寿阳竹马

寿阳竹马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寿阳竹马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寿阳大竹马是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其内容最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增加了《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等。过去它和当地平头沟北村的《爱社》同属傩具艺术,“大竹马”、“爱社”和李家山的“圪栏队”并称三大社,主要用于到附近与阳曲交界的阪泉山(亦称阪寺山)驱邪逐疫、祀神祭天、祈求丰年。

目前,民间现存的寿阳大竹马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演唱曲调有《山坡羊》、《马腔》等,接近山歌调,半说半唱,以说为主,根据剧情需要角色大多为武将。表演时面部化妆,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深受人们欢迎。寿阳大竹马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有高跷的魁伟高大,又有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 剑戟的激烈拼杀。表演时有“上坡前倾”、“下坡后座”及“马失前蹄”等高难度动作,通过表演和队列变换,在或急促或舒缓的锣鼓声中,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精湛的表演把剧中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过去寿阳竹马和当地的“爱社”同属傩剧艺术,主要用于驱邪逐疫、祀神祭天、祈求丰年。清代以后受戏剧影响,丢掉面具,转向了人物戏剧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由当地人进城街头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寿阳竹马演唱曲调接近山歌调,半说半唱,以说为主,根据剧情需要划分不同角色。演员面部化妆,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并组成一组组丰富多彩的武打戏剧场面。表演过程中有上坡前倾、下坡后座、马失前蹄等高难度动作,通过各种队列变换,把剧中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目前,民间现存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

寿阳竹马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乐舞,具有历史文化与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下一篇: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