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太平鼓,也叫吉林单鼓(有大小两种),是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似团扇,用扁状铁条为圈,蒙以驴(或羊)皮,柄下端铁圈上着麻花条状小铁环数枚,握手约半尺,缠有皮条。有的在鼓面上画有花草,人物等彩绘,还有的在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表演时左手持鼓,右手握一鼓鞭(竹制,下缀红绒穗),边舞边击,鼓和小铁环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表演时结合舞蹈说唱(即边舞边唱),所以说它是一种歌舞兼有说唱的东北民间艺术。
双辽太平鼓历史悠久,流传清晰,产生于唐代以前,盛于清代。吉林双辽属古夫馀国旧地,《后汉书》中记载夫馀国曾有“迎鼓”,《晋书》记载过“乐人舞鼙鼓”,可见这种鼓舞与古代吉林人的生活的渊源。唐代史书上也有鞞鼓舞、团扇舞的记载。而今之太平鼓有柄、也是团扇形,考古学家已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种类似今天的太平鼓的实物,可谓其时有据。据太平鼓艺人世代相传的说法是,太平鼓产生于唐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带兵东征高句丽,以本地习俗打起太平鼓,祭奠大唐阵亡将士。此后,世代因袭,并在东北和关内流传,至今仍有《唐二主征东》太平鼓鼓词留存于世。东北太平鼓主要用于祭祖、还愿和祈福酬神等仪式活动。人们想通过这一活动,来祈求天上-及地下的祖宗,保佑家宅兴旺,免去病灾。是我国东北满汉两族人民的祭祀、庆祝的歌舞形式。
双辽太平鼓的舞蹈丰富多彩,尤其是打小鼓的独舞表演更为突出。小鼓独舞的节奏复杂多变,鼓点短促清晰,似如爆豆。耍鼓也有很高的技巧,只见鼓在舞者手中时而抛起,时而旋转,有时两手各耍一鼓,花样繁多,再加上腰铃,更别有一番气势。太平鼓艺人随着舞蹈移动,腰铃啷啷作响,单皮鼓与腰铃配合击奏,铃声鼓声参差错落,真是火爆热烈。另外,还加有霸王鞭,耍两节棍或七节鞭的表演。也有时杂以吞火、衔刀和吆喝呐喊声等。
演出时太平鼓艺人多身穿长衫,头包毛巾,手持单鼓,由掌坛的领唱,大家帮腔。有时一人一句或一人半句的对唱或齐唱,同时配以鼓点儿。跑天门圈子和亡魂圈子时还耍小鼓、霸王鞭、七节棍等。送神时掌坛的穿神衣(扎云子卷)、戴神帽(帽子后面有五色布,即红、黄、蓝、白、黑、代表五个民族)、系腰铃。
双辽太平鼓的整个演出可分为站鼓(走鼓)和舞鼓两个部分。开坛到跑圈子前为站鼓(走鼓),跑圈子后称为舞鼓。站鼓以说唱故事为主,两人一蒲,一替一换。舞鼓以小鼓为主,其它伴舞。
双辽太平鼓独具特色,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曾在东北民间影响广泛,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当代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使得这一民间艺术趋于消亡。值得庆幸的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有专业人员相继整理挖掘,施行了抢救,才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重生。
信息来源: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