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县大河各庄竹马会年代久远。关于历史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古代,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燕北地区一位叫郭济的清官而发明了竹马会。一说竹马会传入大河各庄是在清朝乾隆末年(即公元1790年左右),正是清朝鼎盛时期。当时在京城里任教的一位姓靳的私塾先生目睹了京城竹马会的精彩表演,便回到家乡大河各庄办起了竹马会,并起名如意老会。
大河各庄竹马会表演形式有文场和武场两种。共有8位演员,排成两路纵队,排头两人,满清官员打扮,头戴红缨凉帽,身穿明黄色马褂,手持马棒(粗藤条),胯下坐骑为青狮黄狲,会中俗称狮子头;第二对演员手持马鞭,胯下坐骑为战马,会中俗称二鞑子;第三、四对演员,皆为汉族女将装束,手持马鞭儿,胯下战马;这八人象征着千军万马。竹马会的表演分为武场表演和文场演唱。武场表演主要是八位演员骑着八匹马穿梭般地来往冲突、盘旋、跳跃,队形不断变换,摆成各种阵势。文场演唱有独唱、合唱;伴奏以昆笛笙、二胡为主;曲调为当地流行的;唱词文雅、华丽、抒怀颇具诗意,多为歌颂太平盛世及描写征战等内容。
千百年来,竹马会在乡里间独树一帜,新颖别致,文武兼备,远近闻名,逢年过节在城乡各地进行巡回表演,深受群众的喜爱。解放初期,大河各庄竹马会吸引来宝坻、武清等地的上百名优秀青年人来学艺,一时成为京津一带颇有威名的花会项目。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