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梓潼县

永定碑记及定远的来历

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定碑记及定远的来历为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远场镇的兴起,与五圣宫寺庙有关,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寺庙,占地约五亩,正殿塑有五圣像,分别是文昌帝君、武圣帝君、孚佑帝君、观音菩萨、真武祖师,故取名五圣宫。

明、清以前,仅有人在定远买卖桑叶,由于这里是梓潼、盐亭、剑阁交界处,三县地方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常在这里恶斗,据《永定碑记》记载,为了永远安定团结,将此场定名为永定场。乾隆四十年(1775),有外地迁入的客民涂、孙、张三-主,分别代表梓潼、盐亭、剑阁三县定远人,抱着兴场,永远安定、团结和睦,结束相互争斗,他们联名请求知县朱帘将永定场改名为定远场,按照当时市场管理的体制,由官府设立斗纪牙行收取行费支应场上差务(斗纪:官方在粮食市场设的管理机构。牙行:官方在市场设立征收生猪屠宰税的机构)。嘉庆元年(1796),由涂文典等中介人作证,曹国泰将斗纪牙行转卖给萧玉琯、曹国琏二人,所卖资金分别记入各执文约,两家人在场上轮流收支行费,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这年四月,萧玉琯的孙子萧才仁将雇租三代、四十六年的斗纪牙行转卖,所卖资金全部捐献给公众享用,并将其祖父萧玉琯买斗纪牙行所持的红契文约当众烧毁。为了表彰萧才仁的善举,定远场公众合议立碑纪念,将萧才仁所捐献转卖斗纪牙行的资金用于修建五圣宫寺庙,在宫内立《永定碑记》,说明修庙一是要大兴定远场,二是说明定远是块风水宝地。

据《永定碑记》载:兴修五圣宫后,人们买卖东西“不出五圣宫”。这座碑记限定了当时在定远场镇横行霸道的月盛兄弟二人及子孙“买卖不出五圣宫”。五圣宫于是成为当时的集贸中心。为了兴起定远场,人们还利用五圣宫坐北向南的正前方平坦地带,在方圆约五亩地修起经商街房,中间修了过街楼,进行有序的市场交易,正如碑文说“当行契”就是证明。

为了满足当地民众赶集和休闲需要,清朝末年,定远乡民又集资在五圣宫正对面平坝上修建了一座戏楼,戏楼主体呈正方形,高约1.8丈,四角上翘,雕刻有人物和龙凤吉祥图案等。楼柱上有对联一副,联语是:“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竭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丈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这副充满哲理的对联,正是当时人们看戏场景的真实写照。整个戏楼与五圣宫建筑群对峙,加上过街楼,形成了定远场镇集赶场、朝拜、看戏、休闲、-为一体的繁华景观。据定远乡年长者回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乡万人群众大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

民国初年,剑阁县管辖的五圣宫以东三元场逐渐由王姓占据,称为新街,此街以当时的小河桥(三步两洞桥)为界,以王姓为主。王姓为与五圣宫、老戏楼和老街抗衡,同样兴街交易,兴建戏楼演戏。西场曹姓演《王道林挨皮鞭》,东场王姓演《火烧曹营》,两场形成了曹、王二姓争霸局面。王姓和曹姓各赶各的场,各看各的戏,东西场自然形成对峙,两场人都不越雷池一步,形成了梓潼和剑阁分别管辖的定远场。

1949年12月定远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解放,定远场仍旧东西两个场镇。1953年,东西场通过人民政府的行政区划调整,将剑阁县管辖的三元场划归梓潼县定远乡统一管理,从而结束了两县定远人分街割据的争霸局面。

1978年,为加快乡镇建设,以五圣宫为中心向南发展,在五圣宫前边的小河对岸新建了街道,取名五圣街。近年,又以五圣宫为中心向北发展,新建了文华街。继1977年建李家嘴石拱桥之后,1997年又修建了利民桥,目前正在修建的永定桥,将把定远新老场镇连在一起,定远场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将更加繁荣。

信息来源: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制琴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