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就有的肘歌自清朝从山西传入宁陵县南关后,至今已有近300的历史。目前,宁陵县南关肘歌是豫东一带唯一的一个肘歌会,去年,这支表演队伍曾在华商文化节上精装盛演。
通俗讲,肘歌就是一人用肘举着一个小孩,表演者为成人和4岁到6岁的儿童。成人拿着剑、枪、葫芦等,肩上站立一儿童,摆出各种造型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随着锣鼓的节奏,肘歌队不断变换着队形,远远看去,像一队舞动着的戏装人物从人群的头顶上走过去,很受群众的喜爱。
3月20日,也就是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宁陵县乔楼乡三张村庙会上的肘歌表演成了焦点,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争相观看。追随观看的人群过后,街上的小摊位哗啦啦被挤倒一片。
山西肘歌传入宁陵
3月20日上午9点,当记者赶到宁陵县南关时,热心人就指点说,“玩肘歌的”已化好装往三张村庙会上去了。记者往庙会赶时,在路上看到一辆四轮车车厢内坐着十几位已化好装的村民,一问果然是肘歌会的。
赶到距宁陵县城10余公里的三张村庙会后,肘歌会的演员们开始着装。人们对这种表演充满好奇,尤其是看到三四岁的孩子参加表演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此前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关于肘歌,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明末清初的小说《续1》。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丁耀亢这样写道:又有一个香孩儿会,旗鏣竹架扎在半天里,把人家好俊孩儿,扮成八仙过海、童子拜观音、唐明皇游月宫,各样的故事,摆十数里路。
很明显,小说里所描写的香孩儿会就是今天的肘歌。肘歌在明清时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艺术形式了。然而,据专家考证,肘歌至少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存在,距现在有1000年的历史。
据宁陵县南关肘歌协会会长郭振武介绍,南关肘歌于清乾隆年间从山西晋城传入,当时宁陵县县令王发源很喜欢民间艺术,就让人带了一支肘歌队到宁陵演出。在县令王发源的倡导下,宁陵县南关人郭玉书的曾祖父组织当地人研究肘歌,并成立了肘歌会。历经数代,如今传到郭振武手上。
75岁的郭振武老人身体依然硬朗,他指挥着这支有着60多人的表演队伍,穿行在被围得密不透风的队伍中,催促着该准备的事项。
肘歌被称为民间舞蹈“活化石”
肘歌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这支民间艺术的奇葩,经过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经典,被人们誉为“空中芭蕾”,还被海外戏剧家称为“无言的戏剧”。那么,这种有“空中芭蕾”之称的舞蹈为什么叫肘歌呢?
所谓肘歌,顾名思义是以人体的肘作为支撑,演员们踩着鼓点进行表演。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肘歌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特别,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郭振武老人对记者说,肘歌下部叫底座,也叫“下枝”,由成年男子扮演。表演时,“下枝”演员身上系一套完整、牢固的铁装,俗称铁坎肩。铁坎肩一侧有一根向上的铁棍,可接“上枝”或“双枝”。因支撑“上枝”小演员的铁杆是在“上枝”小演员脚下,旁人看不到支撑物藏在何处,肘歌艺术的神秘感就在于此。特别是有些身强力壮、技术高超的“下枝”演员,一人上面支撑两个“上枝”小演员,更是让人惊奇不已。
肘歌特点是由一个“下枝”演员和被其支撑的“上枝”小演员即可塑造一个独立的故事形象,且让人一看便知道这是“三娘教子”,那是“三打白骨精”等等。
郭振武老人告诉记者,在表演肘歌之前要做非常严谨的准备工作,要先给演员化装。肘歌虽然是一种民间舞蹈,可是这种艺术形式吸收了很多戏剧方面的元素。因为肘歌只有舞蹈,没有唱腔,观众只能依靠化装或者服装区别艺人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化装就显得特别重要。
掀开肘歌神秘的面纱
演员们换戏装时,在郭振武老人介绍下,记者才探到了肘歌的几许神秘。
“穿铁坎肩,是底装的一个主要道具,没有这个是不行的。铁坎肩往演员身上一套,后面有一个铁扣,扣住以后,系上两条带子,在后面把两条带子拉紧,底装就是这样。”郭振武老人说。
铁坎肩穿上了,下一步是穿表演时的服装。肘歌的服装采用的是古代戏装,戏装比较肥大,可以遮掩住铁坎肩,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观众看见里面的结构,既能增加神秘感,又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大演员穿戴好,下面即是小演员开始装束了。
郭振武老人说,小孩叫“上枝”,下面这只脚是假的,小孩表演时看上去是站着的,实际上是坐在一个托架上。小孩坐在上面,腿往下一蹬,拿绳绑好。另外那只脚也是假的,用裤子套着绑好,把脚装在里面,两个一样高。记者发现,小
孩子这样绑好以后就没法站稳了,只能让跟着的大人抱着。
4岁多的陈依琳,小小年龄已经当过两年演员,记者看到大人在给她装束时,她一声都不吭,很能沉得住气。陈依琳的姑姑告诉记者,只要说是玩肘歌,她天不亮就起来化装。今天,是她大伯扛她。
郭振武老人说,参加肘歌表演的“上枝”一般都是“下枝”的子女或亲戚,且年龄不超过6岁,主要是考虑负重。一个小孩有20公斤左右,加上铁架子,有三四十公斤重。另外,参加表演的孩子头两天就不能喝水、喝汤,只能吃鸡蛋。
小演员也装扮好了,围观的人群都在议论,下面的演员那么高,小演员怎么上去呢?
这时候,只见几个人拿起几根头上分叉的长棍,郭振武老人说这就是叉子,约有2米长,用它卡住小孩的腰,下面的人弯腰安好后,用叉子往上送,小孩上去就可以演了。
于是,在礼炮声中,伴着热情的锣鼓,唢呐在前面吹着走,肘歌队就开始绕庙会表演。“下枝”踩着鼓点、迈着舞步不断行进,“上枝”小演员在上面,并不停地甩胳膊、甩腿、舞刀弄枪,人们从远处看像是一队穿着戏装的人物从人群的头顶上走过去。
肘歌期待着春天来临
记者发现,肘歌表演队中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居多。郭振武老人说,由于肘歌表演需要一定的体力,年轻人是宁陵县南关肘歌队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到商丘火神台庙会上演出过,也到柘城、睢县等庙会上助过兴,每次演出都是人山人海。
在去年的华商文化节上,肘歌协会的演员们士气大振,他们编排了新剧目,添置了新戏装,壮大了表演队伍,许多年轻人表示为弘扬民族文化出点力感到非常高兴。
采访结束时,宁陵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办公室主任刘培林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宁陵肘歌今年将申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正在为此进行积极有序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