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 > 云州区

大同踢鼓秧歌

大同踢鼓秧歌也称大同秧歌,流行于大同县的杜庄、吉家庄、峰峪、麻峪口等地。清道光版《大同县志·风土》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徽逐。”所谓“插秧歌”,疑即今之“秧歌”,属边舞边唱或舞中夹唱之歌舞形式。大同秧歌以舞为主,由十七人组成:“秧歌头”一人,“踢鼓”四人,“棒子”四人,“风公”、“大脚婆”、“络毛”、“看书先生”各一人,有时没有秧歌头,由十六个人表演。秧歌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子”、“过街场子”和“对耍”等。大场子是一种广场表演,把乐队安置在场中的一个角落,秧歌队以“东、南、西、北”为正,按“角—正—角”,或者“角—正—角—正”方向进行。表演中摆“天地牌子”、“大十字”、“西门斗”等队形图案,演出结束时摆“天下太平”、“文明村”等字形,摆一字,唱一段,唱罢起舞。过街场子就是在街上边舞边走。乐队在前,秧歌队排成两个竖行列后。秧歌头独立队前边舞边指挥,风公、大脚婆排头,头趟鼓子、头趟花子等角色顺次排列。每个角色以自己的个性动作进行表演,以秧歌为主,队形一般是“蒜瓣子”。对耍即两个村或几个村秧歌队的一种联欢活动,是耍秧歌中比较隆重的一种表演形式。两队演员献艺竞技,各显其能,场面壮观,令人大饱眼福。踢鼓秧歌以打击乐(锣、鼓、镲)伴奏。鼓点有[乱鼓]、[起鼓]、[行进鼓]、[切鼓]四种。行进时,伴奏在秧歌队前面,鼓居中,小镲和大镲分别在其左、右,小锣和大锣分别在其左、右后。定场表演时按上述基本队形站于场地一角。大同踢鼓秧歌历史悠久,载歌载舞,在民俗节庆活动中集中演出,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水船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