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 > 梅江区

客家山歌剧(梅州)

客家山歌剧(梅州)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山歌剧(梅州)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山歌剧是地方戏曲剧种,已入编《中国戏曲志·广东卷》。

客家山歌剧由“线吊戏”(提线木偶剧)的“丑戏”发展而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发轫于清中叶,成长于上世纪50年代,以梅州为主要基地,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以及广西贺州等海内、外广大客家聚居地,拥有上亿基本观众,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戏。

客家山歌剧以客家方言为舞台语。

客家山歌剧的文学剧本用客家语言使用习惯写成。唱词以客家山歌的基本格式(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末尾—字押韵)为基础又不拘泥于基本格式,依塑造人物、渲染情节的需要,吸收戏曲唱段的手法发展而成具有长短句和大段唱腔的格式,多双关、比喻佳句。台词多为生活村言俚语,富有哲理与情趣,生活气息浓郁。

客家山歌剧的音乐唱腔,以各地原生态山歌为主体,适当汲收木偶腔、竹板歌、民间小调、宗教(佛曲)音乐等,揉和改造而成;以曲牌联缀为主,有少量板腔体。伴奏乐器以竹笛、唢呐、洋琴、二胡、椰胡、高胡、板胡等民族管弦乐器为主,尚无固定的头弦,多以二胡、板胡领奏。

客家山歌剧的表演,有汲收戏曲的身段功,但因剧团、剧目、导表的不同而表演风格呈多姿状态,有的倾向地方戏曲,有的倾向新歌剧,有的“话剧加唱”,有的歌舞并重。总的风格是表演生活化。古装戏、现代戏均有叫座剧目,以演出现代戏、生活戏见长。

客家山歌剧的唱腔、表演、化妆、服装等有某些行当雏形,但远未行当化,可塑性很强,剧种建设尚在探索中。

客家山歌剧有“美丽的山茶花”之誉。1965年10月,中型山歌剧《彩虹》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下乡节目汇报演出队”赴京演出,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一大批大、小山歌剧获省级戏剧大奖。大型山歌剧《山稔果》、《等郎妹》、《山魂》、《桃花雨》获全国戏剧会(调)演大奖;多个小戏获全国性大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戏曲因市场剧变而进入低潮期,客家山歌剧更是跌落谷底,演职人员纷纷跳槽,专业剧团仅存一二,山歌剧已处于濒危边沿,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




下一篇:民权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