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春节特色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源自上古,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广泛流行于山西榆次东阳镇南庄村及周边县区。南庄无根架火主体框架全部用高粱秆、外部造型以纸为原材料,经剪、刻、雕、画等工艺制作而成,架火高13米,形似宝塔,搭建和烟花燃放方式独具一绝,极具观赏性。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社火民俗活动,南庄无根架火都会将节庆的氛围推向极致,是一项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民俗社火活动。
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源自上古,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每逢大的节庆,在山西晋中一带几乎都燃放架火,以庆祝太平盛世,祝愿来年风调雨顺。
明朝,江苏武进手工艺人吕富、吕贵兄弟二人侨居南庄,同架子火制作工匠一起,将苏杭刺绣、彩绘和园林艺术与南庄架子火熔于一炉,自此,传承600余年的南庄无根架火形成了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
明清两朝,在晋中大地,南庄无根架火推陈出新,大放异彩,成为当地百姓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重要仪式。
据《榆次县志》记载:春初迎神赛会,多放架火,南庄架火尤有名。记载阐明了古人对南庄架火的评价。
解放后,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上现代声、光、电技术,让南庄无根架火逐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得到发扬光大。
2014年11月11日,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