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位于山西省的西北边陲,为古北方要塞。县域属沙质土境,出产的土豆个大。右卫土豆薯皮呈白黄色、薯肉淡黄色、薯块呈椭圆形、煮熟后口感干面香甜,气味芳香。
外在特征
土豆也叫山药蛋、马玲薯,花儿呈白红或紫,块茎可供食用,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洋山竽等。右卫土豆(晋薯16号)单个长约10~18厘米,直径10~12厘米左右,重约250~500克,薯皮呈白黄色,薯肉淡黄色,薯块呈椭圆形,煮熟后口感干面香甜,气味芳香。
内在指标
右卫土豆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C(21~27)毫克/每百克、淀粉(14~17)%,蛋白质>1.2克/每百克。
产地环境播报
地理地貌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的西北边陲,以古关杀虎口为"咽喉之地",为古北方要塞。北以外长城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凉城县为邻,西与平鲁区接壤,南与山阴县毗邻,东临左云县。右玉县境内四周环山,南高北低。南部是洪涛山脉,北部和西部是阴山山脉的延伸部分。全县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红家山台顶海拔1969.3米,最低处杀虎口(苍头河出境处)海拔1230米,高低相差739.3米,构成了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貌特征。在起伏的丘陵山地间,插入一条条形断陷盆地。东西两侧均为土石山地,南北部为黄土连绵的丘陵,形成垣、梁、峁为代表的黄土地貌,为土豆种植提供条件。该区域属沙质土境,出产的土豆个大、沙绵爽口。
气候情况
朔州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晋北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雨雪少,风沙大,蒸发量大,经常出现干旱天气;夏季雨量集中,间有大雨、暴雨、冰雹等;秋季雨水少;冬季风多雪少,气候寒冷。该地域年平均气温一般为3.6~7.3℃左右。1月份最冷,气温为-4.9~-9.4℃,极端最低气温-40.4℃(1971年1月21日)。从3月到5月,每个月气温平均升高8℃左右。7月份为最热,气温为19.4~22.3℃,最高气温可达38.3℃(1961年6月10日),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温度日较差大,无霜期短,适宜土豆种植。
水文情况
朔州市河流分属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黄河水系分布于境内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流域面积2953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7.7%。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是本市的主要水系,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流域面积7690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2.3%。全市多年平均(1956~1984年)降雨量为421.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806.7毫米(1964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93毫米(1965年)。降水量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一般是70%的水量集中在每年的6~9月。降水量在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分布也不一样,自西南山区向东部盆地逐渐递减,山丘降水量相对较大,多年平均在450毫米左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有利于土豆生长。
历史渊源
2005年,右玉县右卫镇推广土豆等蔬菜种植,年人均收入1734元,其中就有1156元是依靠土豆等增收的,占人均收入的2/3。实施“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引导企业右卫镇投资600万元建起了年加工能力15万吨土豆淀粉厂。农民土豆销路打开,促进大力发展土豆生产。
2011年,右玉县通过“一村一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让当地土豆种植户的利润留到农民手中,引导企业创办农副产品批发公司,形成了土豆“种、销、储一条龙”经营,累计投资900多万元,建起了专门储存土豆的恒温库、冷冻库和土豆交易市场。
2016年,右玉县土豆专业合作社项目被列入朔州市“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一类”项目计划,为扩大生产提供动力。
2021年7月19日,朔州新闻网报道,右玉县野场村逐步形成了以土豆种植及原种繁育为产业支撑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几年时间,土豆种植加工产业辐射白头里乡及周边的杨千河乡等4个乡镇20多个村。
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右卫土豆”实施中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