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傩戏“咚咚推”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咚咚推“流行于五溪深处万山丛中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天井寨。天井寨位于湘黔交界的顶天山北侧,隶属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这里原本是一片山野之地,明永乐17年(1419),一个名叫龙金海的侗族人由本省靖州来到这里,见有一眼长流的山泉,遂在这里定居,并将山泉开发成水井,天井寨因此而得名。所以这里龙姓村民都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此后,又有姚姓和杨姓侗族人陆续来到这里定居,现已发展成有43户251人的侗族山寨,其中龙姓19户99人,姚姓16户86人,杨姓11户66人。
天井寨属于纯侗族地区,居民的房舍都是木结构的吊脚楼,通往寨中的是石板路,道路两旁是高高的石巷,家家户户围有石墙。居民日常用语为侗语,年轻人和部分中老年人能说汉语,多为对外交流时运用。
天井寨距离新晃县城56公里,有水泥公路相连,距离贡溪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早年一条湖南通往贵州的石板路穿村而过。1986年,一条由贡溪连接贵州的公路修通,在天井寨山下150米处经过。2007年,修成了通村水泥路,完备的交通公路成了天井寨与外界沟通的途径。
傩戏不是一种地方戏曲,只是一种戏剧演出类型,一种原始的戏剧演出形式。它脱胎于傩祭,与现存戏曲剧种是母与子的关系。它作为一种祭祀用的戏剧,成为了研究中国戏剧形成的活化石,让我们可以知道戏剧是怎样从祭祀走向审美,从祭神走向娱人的。
傩戏在湖南贵州两省都有很广泛的遗存,而我们新晃的“咚咚推”又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我们的咚咚推是流传在湘黔地区的侗族傩戏,与这一带少数民族不同的,演唱中所用的是本民族的语言——侗语。二是“咚咚推”只在一个自然村寨中流行,但其人文价值却不亚于其它傩戏,并且因其独一无二而更显珍贵。三是“咚咚推”的演唱者不是巫师,而是普通村民,它是一种村民参与的全民艺术。四是湘黔一带的傩戏都是东山圣公、南山圣母为傩神,而“咚咚推”却是以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为傩神,东山圣公、南山圣母反而成了被嘲讽的对象。五是“咚咚推”中抑巫扬医剧目,体现了古代侗族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情形在湘黔一带的其它傩戏中是极少见的。六是咚咚推是以舞蹈推进剧情的,也就是说它的整个演出,除了角色的道白以外,都是在“咚咚推”的锣鼓声中进行舞蹈。七是“咚咚推”作为一种侗族傩戏,它不但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还包容了汉族的故事,并且对汉族人物作了侗族化处理,使群众更能接受。
很早以前,“咚咚推”是当地老百姓祭祀盘古大王和飞山大王的祭戏。目前,现存全部剧目21个,有反应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跳小鬼、盘古会、菩萨反局、天府掳瘟华佗救民、刘高斩瓜精、老汉推车、癞子偷牛、土保走亲、杨皮借锉子、驱虎、背盘古-、铜锣不响、造反等14个;有以关公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三国戏:桃园结义、过五关、古城会、开四门、云长养伤、关公捉貂蝉、关公教子等7个。这些节目中,每场必演的就是跳土地和跳小鬼,因为这场演出必须得先向土地通报,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安康,得到土地的慨然允诺,然后再跳小鬼来驱瘟逐疫,纳吉迎祥。这样,后面的剧种顺序就可随意安排了。
咚咚推的唱腔是以当地侗族民歌常用的溜溜腔、石垠腔、吟诵腔、垒歌及各种同歌腔调在“咚咚”(鼓声)、“推”(包锣声)的反复击打中进行的。而它的舞蹈就以双脚随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反复跳跃着进行的,当地人称为跳戏。
现在的咚咚推的表演者年纪都偏大,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了,其中“非遗”传承人龙子明已有100多岁,但他还是每场必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