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泰安 > 新泰

逛荡灯

逛荡灯,是目前山东境内唯一的傩舞艺术,最早为祭祀类舞蹈。这是一种巨大的人偶舞蹈,人偶高度在3.6米以上,头戴乌纱,手捧朝笏,是一位封建时期朝廷命官的形象。人偶的头部用陶罐做成,其上凿有两孔为双目,罐内点灯,远观“目光如炬”。由于人偶形体巨大,表演粗犷,行走起来“逛逛荡荡”,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逛荡灯”。

为什么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会产生这种独特的舞蹈?据说,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

隋唐时期,南谷里村迁来一户人家,他们一路从南方而来,发现当地土质别具特色,便在此建窑制陶。后来制陶老人谢世了,儿孙们为祈求他灵魂安宁,特地烧制了一个大水罐和八个小水罐,并把它们制成大大小小的罐子灯人偶。每盏灯都由一人顶起,在送葬的仪仗队中打头阵,以驱恶鬼、避瘟疫,为老人亡故的灵魂开道。从此,这种舞蹈在周边村镇传播开来,并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不断传承演变。

驱鬼避疫之神“方相氏”

为何丧葬需要一位朝廷命官形象打头阵呢?这位1的原型又是谁?据传承人李天顺介绍,这要从更古老的传说说起。

在远古传说中,有一位名为方相氏的神,如今已不大被人提起。《搜神记·卷十六》记载:“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帅肆傩以驱疫鬼。”在古代,方相氏是民间重要的崇拜偶像,是驱鬼避疫之神。

另一版本的说法认为,方相氏原为驱鬼的巫师,后演变成古代官名。汉画像石中的方相氏,通常是这样一种形象:人身兽足,似熊非熊,瞠目结舌,赤身裸体,下蹲,作奔走捉拿状,是墓室中打鬼头目的象征。

民间关于鬼神的传说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演变,今天在逛荡灯中看到的方相氏已与古书上的描述相去甚远。没有分歧的一点是:这一定不是一位模样俊美、慈眉善目的神。可以想象,古代人为了驱赶疫疠之鬼,一定会制作出比想象中的鬼的面目还要狰狞的偶像。他们是把追求平安的愿望,寄托在这位粗犷却正义的“方相氏”身上。据记载,逛荡灯流传到清朝时,已形成完整套路,与今天看到的形象一般无二。

从娱神到娱民的流传

以方相氏打头阵的傩舞,不只在新泰存在,也流传于各地。

在山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后成为大户人家丧葬时跳的假面舞蹈。《论语》有云:“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所以逐疫周礼,方相氏掌之。”意思是说,在民间举行傩礼时,孔子也着盛装肃立于路边台阶上,以表示尊敬。

除了新泰地区的逛荡灯,在日照潍坊诸城等地,类似的舞蹈也有流传,被称为“活大人”或“晃大汉”。

在新泰地区,逛荡灯人偶头戴乌纱,身穿朝服,手捧朝笏,后逐渐演变为年节的民俗舞蹈,在寄托美好愿望的同时,娱乐民众。从人偶官帽和朝服的模样来看,逛荡灯中的“大人”,是明朝时期1的装束。

据传承人李天顺解释,其高大威猛的外形是民众对朝廷、对1敬畏之心的体现。但在节庆表演的环节,亲民的理念又融入其中。

在从大年初三到正月十五的春节欢庆活动中,外貌高大威严的“大人”,置于欢庆队伍之首,与百姓同舞同乐,憨态可掬。其行动举止谦恭,每逢商家店铺,便躬身礼拜。“大人”所拜之处,人们欢笑打趣,视为吉祥,意为“天官赐福”,必焚纸鸣炮以谢。此独人舞场面宏伟,气氛热烈,参与性强,在古代社会大胆体现亲民理念,开放地展现出官民同乐、祈福求祥的和谐景象。

陶瓷业兴盛的历史符号

逛荡灯的亲民理念,不仅来自其表演环节,揭开“大人”的长袍,观察逛荡灯的内部构造,更惊讶于百姓的生活智慧。

李天顺介绍,往年舞逛荡灯之前,都要去村里的百姓人家搜罗“家伙什儿”。别看“大人”是个庞然大物,其制作器具却完全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圈椅、圆杌叠在一起,组合成高大的人体;头部是一普通陶罐,倒扣固定在圆杌上,做成巨人头颅;镂空五官在罐内蜡烛的映衬下,在夜间表演起来形神兼备;“大人”头上的官帽,则是以粮升为模型,予以了“步步高升”之意。所有的材料都从百姓生活中信手拈来,就地取材,又从中赋予了美好的寓义。

人偶的关键部位头部由陶罐制作,不仅隐含了“天罐(官)赐福”的寓意,也是当地历史经济文化的标记。

隋唐时期,这里和邻近的窑沟村、碗窑头村烧窑业已颇为发达,至今仍有窑址保存。至宋朝时,属京东路沂州的新泰,陶瓷制造业已十分兴盛。此时,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也日趋活跃,当地人借逛荡灯表演,展示制陶工艺,以起到“广告效应”,与时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似有异曲同工之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高密地秧歌、撅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