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毡绣和布绣是哈萨克族妇女的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技能,哈萨克妇女人人会制作花毡,因而花萨克人家中最为普及的家庭工艺就是花毡。
花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以“旃为墙”的唱词中,就提到了“旃”,旃就是毡子,说明哈萨克族的毡子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同时,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岩画,也证明毡子的历史悠久。
花毡绣制工艺繁复,“千针万线绣花毡”,每年的夏季是制作花毡最适合的季节。
做花毡先是要擀毡子,把剪下的羊毛,按不同的颜色和质量进行分类,然后摊在大张皮革上,几个人围坐一圈,用细柳、木条不停地抽打至蓬松,再把蓬松的羊毛均匀地平铺在芨芨草帘上,再洒上水,形成毡状。然后卷起帘子用羊毛绳捆紧,套一条带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脚踢或踩,经过约2—3小时的踢踩,待羊毛形成毡子样后解开,去掉芨芨草帘,再把生毡分段卷起,再用4—5人合力用肘部及手部力量使劲搓压,搓压好一段再往上卷一段,直至擀完整张毡子,使之成为熟毡。最后用水多次冲洗,冲掉渣滓及沙土,晾干后,便成为毡子,这种毡子是做花毡的主要原料。
做好毡子后,其次是将各种花纹和图案缝制在毡子上。花毡上各种颜色图案的毡子都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来的,然后是哈萨克族妇女再用一针一线将花毡上的图案和花纹缝制出来,这不仅倾注和凝聚了她们的心血,同时显示了她们智慧。
哈萨克族毡绣的图案一般以动物的角来比喻图案,还有云彩图案、菱形图案(哈语称“包尔沙克”,因为油炸的包尔沙克多为菱形,所以菱形代号为“包尔沙克”)。以花为图案的有梅花,有四瓣花头图案,或六瓣、八瓣、十瓣等花头图案(绣壁毯时花头图案运用较多)。
花毡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构图紧凑,采用简练的几何对称图形做中心主图案,四周配以对称的羊角变形花纹,显得大器豪放又不失柔美味道。另外,色彩艳丽,采用色彩大胆,有视觉冲击力。在一张花毡上同时出现7—8种色彩:白毡底上黑花纹加红边,红底白花纹绿边,绿底黄花纹红边;雪青底红花淡绿边。其中,白、黑、红、绿等色有强烈对比度,红、黄、淡绿较柔和,不但没给人色彩杂乱感觉,反而使整张花毡鲜艳亮丽。
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皆具美观大方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哈萨克族中十分具有代表性。2008年,哈萨克毡绣和布绣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