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生产可追溯到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史记》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当时霍山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霍山黄芽兴于唐宋,明清被列为贡品。唐朝李肇《国史补》有这样一段记述:“寿州有霍山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商货不在焉”,说明了霍山黄芽在唐朝就是地方名茶,并受到外地客商的青睐。到了宋朝,霍山黄芽由蒸青团茶转变为散茶,制茶方法更加精细、独到。但杀青工序多为蒸茶。到了明清时代,霍山黄芽制作技艺有了较大提高,工艺日趋完善,制法上,已把“杀青”改蒸为炒,并有了“闷黄”过程,饮茶亦由烹改为冲泡。明朝是霍山黄芽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万历年间县令王毗翁“亲治茗,修贡事”,他的《黄芽焙茗诗》:“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反映了当时茶事之盛和黄芽品质之高。到了清王朝,霍山黄芽被定为内用。顺治年间,霍山黄芽进入朝廷,被皇家享用。霍山黄芽现代手工技艺,基本沿用了明清时代的制茶方法,是对古老茶艺的继承和发扬。民国四年,霍山“抱儿钟秀”黄芽,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然而经过战争年代至解放前夕,霍山黄芽由于工艺传承机制中断,仅闻其名,未见其茶,濒临失传。1971-1972年,县政府组织茶叶专家、老茶工、老茶农深入金鸡山、乌米尖等黄芽产地,挖掘历史名茶,恢复了霍山黄芽茶传统制作工艺。霍山黄芽从原料到成品茶需要十多道工序,这些工艺流程是经过千余年的不断演变、完善而来。霍山黄芽不同于其它茶类工艺特点主要是“闷黄”和“堆放”,这是霍山黄芽茶品质形成重要工序。霍山黄芽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的霍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形成了霍山黄芽茶独特工艺,为我国茶文化的内涵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历史上有众多关于霍山黄芽的诗歌、传说、纪实,韵味十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