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戴首饰的习俗,其中尤以苗族、彝族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制作和佩戴首饰的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至湘西,曾赋诗描述苗族佩戴“银钏金钗”的状况。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称苗族首饰以银、锡为之,长一尺余。明代《黔记》则谓贵州苗族“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而黎平“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联环”。苗族银饰品种很多,包括项圈、银钏、银冠、银花、银腰链、银铃、银耳环和耳坠、银压领和披肩及银戒指和纽扣等等。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省,其银饰品种也相当丰富,有凤冠、戒指、耳坠和耳环、项圈、银镯、银链、银纽扣等。彝族对襟衣服多用银排纽扣,其中以银虎褂扣最为著名,其造型为虎形,象征威严庄重、吉祥幸福,每逢女儿出嫁,母亲即以银扣钉在嫁衣上,祈求女儿万事如意。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逐渐现代化,原有的文化特色正在失落。因此,保护、继承少数民族银饰制作技艺对于振兴民族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贵州省黄平县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十分发达,制品主要包括妇女佩戴的银冠、耳环、项圈、项链、手圈、银腰带、背扇等,其中以银冠、响铃板、银项链、银腰带最为精美。银冠以银花簇拥,间有虫鸟,整体上看如同簇锦花篮。银项链的响铃板款式众多,精巧雅致;吊坠的护心镜盘下垂挂的器饰摇摆撞击,发出悦耳的音响。银腰带上錾刻着各种图案,制作极为讲究。
黄平苗族银饰图纹题材丰富,昆虫、花草、鸟雀、龙鱼等均可作为表现对象,这些图纹多来自黄平苗族祖辈生存的自然环境,体现着苗族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状况。
银饰常出现于苗族的喜庆场合,蕴涵有避邪趋正、纳福迎祥的寓意,具体生动地反映着苗族人民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和审美心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保护、继承和发展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黄平县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