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江”是苗语称呼,汉语称“口弦或口弹琴”,是流传在贵州普定县补郎、猫洞、猴场、坪上四个民族乡苗族人民特有的乐器。普定县位于安顺市西部,与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和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等县接壤,有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民风纯朴,民族风情浓郁,苗族人口近3万人。
在“蚩尤”时代,苗族祖先从黄河一带迁徙到南方,迁徙中与自然环境、部落之间抗争,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苗族祖先在战争中发明了用乐器传递信息,“阿江”就是其中。
苗族“阿江”(口弦、口弹琴)是苗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伴随着铜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于元朝。宋朝后期,蒙古族入侵,建立元朝。为了镇压当地百姓的反抗,蒙古统治者规定一个村寨只允许用一把菜刀,避免被侵占后的百姓们用着起义的武器,同时还限制了人们的人身自由和舆论自由。但为了反抗,被侵占的各族人民纷纷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联络,因口弦发声低沉,音量极小,只能在夜深人静或人较少时听得见,所以在苗族地区,苗族先民们利用祖先发明的口弦作为传递信号的工具之一。在历史变迁中,口弦逐渐演变为苗族部落庆功报喜的乐器,而后又成为苗族青年表达情爱的乐器。
“阿江“由琴片和琴鞘组成,琴片用纯黄铜制作而成,有长有短,一般长约10厘米,厚0.2厘米,形状成宝剑型,中间有一条振动片,轻弹琴片尖,振动片会发出悦耳的声音。琴鞘是圆筒形,直径为1厘米,长度比琴片长2-3厘米,选用质地坚硬精细的木料或精竹制作,琴鞘刻满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图案,还缀有银铃和红樱。“阿江”发音单纯低沉,根据演奏者的心情而定,用气流的轻、重、缓、急对声音和音调进行控制发出音乐,一般只能吹奏低音曲调,在低音曲调中,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等,也可以吹奏出来。
补郎乡等堆村杨淑英,以母传女方式,传授已有7代,是具有代表性的“阿江”吹奏艺人。
“阿江”是苗族人民在迁徙中经过部落战争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乐器,曲调神奇美妙、荡气回肠、变化莫测,表达了苗族人民对故土的思念,体现迁徙游历的悲壮,流传至今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仍保留那古老的民族迁徙历史的本色。它对苗族民间乐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芦笙、口琴用的“弹 ”,实质上是取材于“口弦”的雏形。作为最古老的苗族乐器,对民族民间乐器的发展史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化,口弹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原生态“阿江”(口弦)吹奏传承出现生存危机。在补郎苗族乡苗族村寨,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口弹琴艺人锐减,现在能系统掌握“阿江”(口弦)古曲调的民间老艺人所剩无几,大多数中、青年只能掌握几段简单曲调,传承“阿江”(口弦)古调的热情正在丧失,“阿江”(口弦)传承人后继乏人,处于失传边缘。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