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衡阳市 > 衡南

衡南七巧龙舞

衡南七巧龙舞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衡南七巧龙舞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衡南七巧龙舞是流传于衡南民间城乡各地的一种代表性龙舞,始创于衡南县东乡的江口镇九龙村。

传说江口有九龙。九龙即“久龙”,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龙的故乡。至今,这一带还盛传着温和文静的“墨龙”(一说麦龙)、雄浑矫健的“扮龙”、原始古朴的“麻拐龙”等传说。

七巧龙原名狗婆蛇龙,流行于湖南桂阳嘉禾一带。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传入衡南县(今)江口镇延寿村的上、下王家两个村民小组。衡南县江口镇民间艺人廖茂求、廖仁正、廖仁嘉等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根据桂阳狗婆蛇龙,结合本地各种龙的特点,用稻草和竹签编制七巧龙。又对狗婆蛇龙舞进行研究,创编而成七巧龙舞,经过三代艺人的传承、发展,成为湘南地区的典型龙舞之一。

七巧龙耍法善于变化,便于舞蹈,短而活、舞而巧,主要由以下基本花样组成:龙跃大四门、龙跃小四门、小龙盘花、大龙盘花、小龙跃水、大龙跃水、四龙戏珠、五星花、单龙滚腰、双龙滚腰、黄龙花、双龙下海。

七巧龙在表演过程中,凡是转圈时,都是往左转,龙身往内倒时,都是往左边,往外倒时,都是往右边,每表演一个花样,一般是由单花(小花)到双花(大花),再由双花到单花,而且每条龙都要面向观众表演一次。除“大四门”和“龙下海”两个动作外,每个动作都用“龙腾云”动作收尾。

舞龙珠者除在“四龙戏珠”花样中,有固定的动作外,在玩其他花样时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动作。每换一次花样,均由舞珠者指挥。

七巧龙的伴奏音乐为安仁八板。伴奏乐器有唢呐、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

与衡南七巧龙表演相关的器具及制品还有:

1.服装

上衣:男开襟黑、蓝色棉布便衣,衣边镶白边。裤:黑、蓝色棉布灯笼裤。袜:黑纱长袜子。腰带:黄色棉布腰带或长澡巾做腰带。鞋:白色布织草鞋。头巾:长白棉布头巾,3尺~5尺长,在头上围几圈,右额上伸出一点。

2.道具

龙(身):4条,每条龙7节,总长为四丈五,宽为1尺,狗牙边(龙脚)4寸。龙头与第二节相距八尺五,2~6节四个空间各相距六尺五寸长,6~7节空间相距七尺五寸长。龙骨:红色棉布,三寸五宽。龙把7根,龙头把五尺三寸长,其余四尺三寸长。珠棍1根,穿龙索1根。

龙头制作方法:全头用丝棉包,上唇、舌、下唇用红颜色,牙用白纸做成,龙须用篾扎红白两色裹成,龙角用绿色。

龙尾制作方法:全尾用绿丝棉包,用白、红、黄颜料。勾画出图样,红色做翅。

传承状况和谱系简略如下:

1930年,衡南县江口镇九龙乡延寿村村民廖茂求在桂阳普马圩学徒出师后转该县三合圩经商。此期间学会耍狗婆蛇龙。

1945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廖茂求的同族,衡南江口延寿村下王家组廖仁正、廖仁嘉在三合圩做小商贩,初学一些表演动作。

1949年,廖茂求、廖仁正、廖仁嘉三人一起回忆、研究、创新改编成新龙舞种七巧龙,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此兴起并流传至今。

第一代传承人:廖茂求、廖仁正、廖仁嘉

第二代传承人:廖艳泉、廖仁凯、廖仁周、廖仁文、廖仁金、廖茂中、廖仁本、廖仁层

第三代传承人:廖丙生、廖义坚、廖新林、廖义平、廖金生、廖仁礼、廖中元、廖义中、廖新生

第四代传承人:廖余生、廖春生、廖伍生、廖为生、廖凤生、廖福林、廖雪生、廖新华、廖仁兵

衡南七巧龙的动作组合套路以缠、绕为主,其缠、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精:龙体精致灵巧,每条龙由七节组成,身长四丈一尺,身围一尺五寸;舞龙者精明强健,既要个人技艺精湛还需整体配合默契。

巧:七巧龙的耍法集舞蹈、杂技、武功于一身,融文、武、智、趣为一体,善于变化,便于舞蹈,短而活,舞而巧,龙多(已发展至八条同耍)而不乱。现已有“龙腾云”、“龙盘花”、“拜四门”、“龙滚腰”、“龙跃水”、“五星花开”、“龙下海”等十多种花样。令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想起来回味无穷。

奇:七巧龙构思新鲜奇特,从形式至内容,从动作、招式、调度到画面变幻莫测,时常令人疑惑于情理之中,开心于意料之外。如龙滚腰,每条龙按两旁列队、排开,头尾从龙身绕成“麻花结”。舞龙者上蹿下跳,一会儿竟成了一个大疙瘩。怎么办?只见龙棍一举,舞龙者像春燕穿梭,四方钻插,一下就解开了。

捷:七巧龙腾、盘、窜、绕迅速敏捷,辗转张翕严整有序,沉、浮、合、散,干净利落。“穿跳如旋风腾云,聚合成疙瘩一坨,散开似闪电一过”,是七巧龙的独特风格。

衡南七巧龙舞因其动作、套路、组合灵巧多变,内含深厚的美学价值。

70余年来,七巧龙舞一直活跃在衡南东乡江口、九龙一带的农村,成为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传统项目,尤其是春节的群众文化生活,并成为一种文化习俗。衡南七巧龙舞融体育操练与舞蹈表演于一体,因而发挥了“增强人民体质”,陶冶美学情操的功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七巧龙舞队先后多次进城表演,参加各级比赛活动,使其流传更为广泛,促进了城乡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七巧龙的龙头、龙被、龙尾等道具制作精致,属传统的工艺品,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七巧龙舞传入武校、武馆,成为一门较好的训练课程。

2008年,衡南七巧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衡南县文化局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下一篇: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