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上饶市 > 婺源县

婺源傩舞

婺源傩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傩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地理偏僻,交通闭塞。正是这种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保留了原始而粗砺的巫傩文化:婺源傩舞。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为江西傩舞之一种。起于唐代,历宋元两朝,而盛于明初。婺源县段莘乡茗洲村《吴氏家谱》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社中首醵米物,酬与诸行傩者,遂称香火角牴之戏。”婺源舞鬼傩班,全盛时,遍及全县,旧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誉。狮班舞狮又跳傩,狮傩同演,又称“狮傩班”,俗谓“舞回回”。

鬼舞(傩舞)节目,原有六十余个,有表演迎神逐鬼的《追王》《搭架》,有反映神话故事的《太阳射月》《后羿射日》《唐僧取经》《盘古》《和合》,有历史传说的《丞相操兵》《关公磨刀》《张飞祭枪》《六路诸侯》《孟姜女》,有模拟动物戏耍的《舞仙鹤》《双猴捉虱》《单猴挑水》,还有一些武术对打的《双棒》《打棍》《舞小鬼》等,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

鬼舞(傩舞)的面具,共有两百多个,全用樟木雕成,神头鬼面,无一相同。六诸侯面具,长尺许,宽九寸,鼻耳宽大,冠上饰以二十四根羽毛,身着红、绿、紫、黑、蓝、白六色衣裤,威武雄壮。《丞相操兵》中的蒙恬将军的面具全长一尺四寸,顶部刻成紫金冠形状,穿红靠,背黑旗,腰挂宝剑,威严儒雅。丞相李斯面具尤为独特,两耳高耸,上刻三炬火焰,一双眼睛全部镂空,眼眶中嵌入发亮的玻璃珠子,称为“雄光”,另装活动的嘴唇和下巴,在眼珠与下巴处连系两根绳索,表演时,演员咬着绳索,一松一紧,一收一放,同时带动眼、嘴、下巴三处机关,时合时张,变化无穷。

婺源傩舞活动从春节开始,至清明谷子下水前结束。活动时,有严格的仪式安排,特别是“开箱”“封箱”“教鬼”“开光”“收耗”等仪式,古制不改,世代相沿。晚上在旷野演出,点燃盏盏“火篮”照明,灯火闪闪,弥漫着森森烟雾,狰狞的鬼脸时隐时现,跳荡的身影乍出乍没,神秘而隆重。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篇:南丰跳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