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锦屏县

隆里花脸龙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隆里花脸龙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舞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项传统艺术。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隆里古城)人玩的龙是别具一格的“花脸龙”。隆里乡隆里村,位于锦屏县南部的亮江河上游,距县城45公里,距黎平机场19公里,是锦屏县进入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的重要通道。隆里村(隆里古城)为隆里乡政府所在地,东与新化乡相邻,南与黎平县敖市镇交界,西与启蒙镇、北与钟灵乡毗邻。隆里古城有760户,3280人,辖36个村民小组,以汉族居多,为锦屏县第一大村。

隆里所处地带为一片开阔的山间盆地,群山环抱,龙溪河水由西至北从盆地中间穿过,这里的居民多为明代屯军士兵的后裔,其祖先大多来自江南地区,他们在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的文化带到这里,同时与当地的苗侗文化交融,形成了揉杂百家的隆里特色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社区典型代表。

隆里花脸龙的起源,据《龙标志略》记载,是从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建功立业后“蓝季子会大哥”(又名“戏皇嫂”)一则戏的传统故事演化而来。传说赵匡胤原有十二个结拜弟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之后,大宴群臣,却忘了封赐他最小的义弟蓝季子。蓝季子气愤不已,用暗语刺激赵匡胤大哥,并戏弄皇嫂,由此之后,凡自愿扮演蓝季子装成丑角的人,都在当天可以独自得到一餐特殊而丰盛的酒肉痛饮,名为借酒“献彩”。至今,隆里还流传一句歇后语“蓝季子会大哥——饱餐一顿”。花脸龙所画的脸谱及表演形式,亦源于汉戏《蓝季子会大哥》的角色面妆和表演内容。如今,这些故事经历数百年沧桑后,隆里人仍固守着极具汉文化特色的传统,不仅在古老的花脸龙中重复着千年的情结,而且还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隆里民间花脸龙自北宋以来,已有800余年历史,明代屯军时由先民带入隆里,清代臻于成熟,传承至今。“花脸龙”顾名思义,所有扛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生、旦、净、末、丑尽全。

正月十五表演时,花脸龙多时有12条,少时也有5条,平时一般由赤、白、黑、黄各2条龙,共8条龙组成,城中每个门各出龙2条。每条花脸龙,连龙头共有13节,舞龙人数为13人,男女都有,通常龙头由女子把玩。舞龙的人有专门的行头,要穿青布蓝条对襟衫,绿裤子,头扎黄巾,全都以五彩涂面,旦角持龙头,丑角持龙尾,扛龙尾的人是丑角,象征蓝季子。

开锣玩龙的时间由东西南北各门事先约定,锣鼓一响,若干条龙齐发,从城里来到西门外的龙溪河畔的状元祠旧址,在这里“出龙”。舞龙队员把龙身盘绕在状元祠的大树下,使龙首高高昂起,再由寨老或玩龙的组织人主持出龙仪式,致词贺岁。仪式结束,爆竹惊空,各路舞龙会聚城中广场。花脸龙开始翻飞腾挪,玩舞技巧多达十余种,如串花龙、滚地龙、二龙抢宝、双龙戏珠、黄龙吐丝、金龙抱柱、青龙翻身、天龙穿雾、黄龙出海、大盘龙、小盘龙等。

玩龙的高潮戏是由位居龙尾的蓝季子挑起,这位滑稽可爱的丑角,摇身一变成为队伍中的龙头,他时而取出篓中的糍粑自己吃,时而用糍粑去抹围观人群嘴巴,时而用扫帚拈着在节日被人们视为观音菩萨净水的阴沟水,洒向观众装疯卖傻,丑态百出,而原来的龙头却成了配角,配合龙身随其进退。据说他手中的扫帚抹到谁身上,来年谁就会有好运气。

隆里元宵花脸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舞龙方式,民间舞龙的种类很多,造型丰富,该地舞龙有四大类别二十个造型。四大类别是:花脸龙、蛇龙、节子龙、草把龙;二十个造型有:迎宾龙、大盘龙、小盘龙、滚地龙、串花龙、梅花龙、中国龙、蝴蝶龙、龙船龙、龙下海、龙盘树、龙翻身、双龙抢宝、五龙抱柱、青龙抱柱、黄龙吐丝、天龙穿雾、坐龙桥、二龙戏珠、白龙绞水等。同时,舞龙者无论男女老少,皆画花脸,旦、末、净、丑皆有,称之为“花脸龙”,别具特色。

在以苗侗文化为主流的黔东南地区,隆里古城作为处于南北分水岭线上的一个社区,却坚守花脸龙这一“文化孤岛”现象,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百花园中,独具一格。同时,花脸龙,这个特殊的民间艺术形象,它是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内涵丰富,是集舞龙和戏曲表演之大成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在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隆里花脸龙在当地的传承以家传为主,师传较少,主要名间艺人有:王植基、李茂春、胡炳珍、细杨妹、何阿晚、童林祥、江妹莲、杨银莲、杨秀花、王新盛、王植勇等。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隆里花脸龙的发展同样仍存在着传承危机:“玩花脸龙”这一传统的民俗事像,随着隆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现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有玩花脸龙表演,但活动的规模和气氛已大不如前,以前当地过每一个节日都要玩花脸龙,现在人们对这些节日逐渐简化。新的文化内涵的注入,花脸龙的表演活动阵地也逐渐缩小,大型的花脸长龙表演场面更是不复再现。同时,一些颇有造诣的舞龙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加之年轻人外出务工,这也使得隆里村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玩花脸龙”习俗因缺乏“玩龙”之人而逐渐冷淡。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注溪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