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 > 余姚

余姚草编技艺

余姚草编技艺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余姚草编技艺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余姚草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已在余姚农村普及,成为当地妇女的一项重要手艺。

余姚草编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明清时期。草编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早稻草和麦秆芯。用早稻草编织的有草鞋、草包等,用麦秆芯编织的有扇、帽等,麦秆扇是新女婿在第一个端午节前送岳父家的必备礼品,而且数量要数十把至上百把,岳父家的亲友邻舍都要分到,以此炫耀女婿的孝心。草帽更是余姚的传统产品。据《余姚六仓志》记载:“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市皆有凉帽行”。当时有民谣说:“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

第二阶段为民国至解放初期。是编织金丝草帽的高峰时期,1925年,法商永兴洋行闻知余姚一带有编织草帽的传统,且技术精湛手艺高超,就将菲律宾所产的金丝草运到余姚长河,发放给附近农妇编织草帽,收购后销往欧美国家。随后美商坤和商行等也纷纷在长河一带设立草帽行,多达数十家,形成姚北金丝草帽商业网,出现“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兴旺景象。

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后至今。随着金丝草帽生产的衰退,余姚草编已向工艺化和多样化发展,原料已从金丝草发展到银丝草、咸草、南特草、龙须草等10多种草料,品种从帽、扇发展到篮、盆、垫、画帘、拖鞋、玩具、提包等数十种,花式有各种花卉、鸟兽和图案近2000种,除了满足国内消费,还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息来源: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展览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下一篇:谢氏祭祀仪式